第54頁 (第1/2頁)
書自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儉補充道:&ldo;這楊四也不知是不是與宇文融有什麼關係,當年宇文融做御史中丞時,他就進來了,之後一直霸著文書庫司書這個位置不走,現在的御史中丞李林甫也不管,我等也是無法。&rdo;
沈綏恍然點頭,笑道:&ldo;看來,某往後可得供著這位楊司書了。&rdo;
&ldo;誒,伯昭兄你往他面前一站,或許還真不會被阻撓。&rdo;趙子央笑道。
&ldo;此話怎講?&rdo;沈綏疑惑道。
&ldo;這楊四,有斷袖之癖。&rdo;趙子央擠眉弄眼地說道。
明珪與王儉均是憋不住,哈哈大笑出聲。沈綏一臉無語的表情,只覺得被雷得不輕。沒想到她第一天赴任,就遇上這麼一個怪人,真是哭笑不得。
一路前往大理寺的路上,沈綏一邊與三位官員閒聊,一邊回想起了兩年前的一樁曠日持久的朝政鬥爭案。此案與這樣幾個人有關,一方是時任首輔宰相的中書令張說,一方是時任御史中丞的宇文融、李林甫,另外還有時任御史大夫的崔隱甫。
開元十四年,聖人寵信宇文融,然中書令張說素來厭惡他為人,因而時常打壓他。宇文融氣惱,聯合崔隱甫和李林甫,上書彈劾張說:引術士王慶則夜祠禱解,其親吏市權招賄等罪狀。聖人聽後大怒,命三司聯合調查此事。當時調查此案的大理寺代表,就是少卿明珪。
然,查無果,張說獲釋。次年二月,宇文融、崔隱甫和張說三人彼此攻訐不斷,朝廷不安。聖人被鬧得頭昏腦漲,乾脆將三人統統貶官,趕出朝廷。
張說貶官,牽連到了張九齡,使得張九齡不得不出任洪州都督,遠赴嶺南。
這雖是一次朝廷中的朋黨之爭,沈綏卻看到了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地方。一是李林甫其人,此事過後,李林甫乃唯一的受益人,成為了御史臺實際的掌控者。沈綏認為,此人心機深沉,不得不防。二是沈綏從此案之中,看到了武惠妃的影子。張說乃是最為反對改換太子的一黨代表,身為老宰相,張說在朝中的聲望地位難以企及,對於武惠妃廢太子改立壽王的野心帶來了巨大的阻礙。此事一過,張說勢力大受打擊,無疑對武惠妃極為有利。
李林甫與武惠妃,或有勾結,也未可知。
對於走在自己前側的大理少卿明珪,沈綏也抱有一絲的興趣。此人相當聰慧,或許當時就看出了此案背後朋黨之爭的黑/幕,所以審此案時,採取了無為的做法,一直置身其外。其實他真要審,定然是能審出張說縱容親隨賣官鬻爵、大肆斂財這樣的事情的,因為這幾乎是朝中人人心知肚明之事。偏偏結果是查無此事,這就相當的耐人尋味了。
思慮間,沈綏已經隨著三位官員跨入了大理寺的官署大門。先是入了正堂正卿官房拜謁秦臻,領官印。秦臻當時正埋首大批的公文之中,並未與沈綏有過多的交流,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只是面上一直帶著一種意味深長的表情,沈綏心領神會,也不多言。
接著沈綏被帶入西廂官房,左手起第三間,丙字號,便是沈綏的辦公處所了。沈綏手底下暫時被分配了三位文書吏,輔助沈綏辦公。此刻正排排跽坐筵席之上,向沈綏納頭便拜。
門口分別時,明珪笑道:&ldo;伯昭老弟,近來一段時間積累的公文,都放在你案頭了,今日你就先看看,熟悉熟悉。若是有不懂的,可以問三位文書吏,或者去問王司直,他就在你隔壁乙字號房。還有甲字號房的趙司直,你們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僚。&rdo;
&ldo;是,多謝明少卿。&rdo;沈綏拱手。
交代完後,明珪便離去了。沈綏與王儉、趙子央拜別,約好晚間一起喝酒,便入了自己的官房。
沈綏先是與三位文書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