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陽光。兒女不能報答母愛於萬一。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3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全是託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遊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明代邢昉《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清代張惣《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清代嶽端《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仿似不經意。
清代宋長白《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並傳。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聖明”同有千古。
2
後世影響
孟郊的這首《遊子吟》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又有兩位詩人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對後人的影響。
1992年9月香港舉辦了一項活動——“我最愛的十首唐詩”,評選結果按得票多少為序,最後在眾多唐詩中,孟郊的《遊子吟》名列榜首。這首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
3
教材中也有選用,被收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6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隱居嵩山。近五十歲才中進士,任溧陽縣尉。與韓愈交誼頗深。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
12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不捨。
伴隨著上課鈴響,語文老師溫柔地開講了。字字句句透著一種母親般的光輝,好像這些知識不是生澀難懂的詩詞,而是每個字都帶著音符的音樂一般動聽。同學們都沉浸其中,認真地聽著。這時,教室後面傳來一陣輕微的啜泣聲。大家回頭看去,原來是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小明。語文老師停下講解,關切地走向他。
小明抬起滿是淚痕的臉,哽咽著說:“老師,我想我媽媽了。我以前總是惹她生氣,不好好學習,就像孟郊詩裡說的那樣,我媽肯定也是默默付出了好多。現在我懂了,可是我好久沒見到她了。”原來小明的媽媽外出打工很久沒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