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鎮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商代紀年大致在公元前17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但在夏代很長時期內,商人已立足於豫、魯、冀之間,選擇近水源宜於農耕的河流兩岸或沼澤邊緣建立聚居點。隨著人們治理和改造自然環境能力的加強,以及已開發地帶的有限地域空間所能承受人口持續增殖的壓力,居地仍維持在侷促地理範圍內,就逐漸變得不太現實,商人活動視野開闊,這方面不能不說是重要促發動因之文獻稱商人&ldo;不常厥邑&rdo;,《尚書&iddot;書序》說商建國前,&ldo;自契至於成湯八遷&rdo;,建國後自湯至於&ldo;盤庚五遷。&rdo;通謂前八遷是1:
一、契居蕃(山東滕縣)。
二、昭明居砥石(河北元氏縣南槐河)。
三、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
四、相土遷東都(山東泰山下)。
五、相土復居商丘。
六、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
七、殷侯(在夏孔甲時,不詳何人)復歸商丘。
八、湯居毫(山東曹縣)。
這一時期的遷徙活動範圍,大抵在冀南及豫北平原,至魯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帶,位於&ldo;有夏之居&rdo;的東偏北部,其東南方是夏代東夷之淮夷所在。商人遷徙距離有時相當遠,如相土時的兩次遷居,直線距離足有500裡以上,《商頌&iddot;長發》稱&ldo;相土烈烈,海外有截,&rdo;從豫東進迫東部濱海地區,開闢新的生物圈的動意是顯而易見的。原居地環境的侷促,限制了商族的發展,導致這類屢屢的遠徙遷居,積極向外開拓新地。
不過,東部地區早在龍山時期,人口增長速度已遠居中原之上,由考古發現的遺址規模面積比較中可見一斑。河南安陽後崗城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左右2。新發現的山東鄒平丁公城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3。山東章丘城子崖下層城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其中層的嶽石文化即相當夏代的城址,面積約17萬平方米1。&ldo;建城稱地,以城稱人&rdo;2,人口之眾可以想見。相反,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山古城,規模面積遠遜一籌,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才34萬平方米3,郾城郝家臺城址只有19萬平方米4,登封王城崗城址僅僅為1萬多平方米5,人口顯然要少。東部地區人地關係的矛盾遠比中原地區來得嚴峻,故商人拓地中,與上著部族爭奪生物圈的鬥爭十分激烈。《竹書紀年》記王亥北徙河北易水流域,&ldo;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rdo;,為當地部族所不容,被殺被逐,其子上甲微不得不重新回到豫北故地。《竹書紀年》還記夏代不降時,&ldo;殷滅皮氏&rdo;而佔據其地。說明人地關係的矛盾,甚至激發了部族間生死存亡的領地之爭。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商湯滅夏,建立國業後仍不息。
商代有前後五遷,立過六都,如下:
一、湯居西毫(河南偃師商城;一說鄭州商城)。
二、中丁遷隞(河南鄭州商城;一說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一說鄭州滎澤敖山;一說陳留浚儀;一說山東洙、泗上游)。
三、河亶甲居相(河南內黃)。
四、祖乙遷邢(河北邢臺)。
五、南庚遷奄(山東曲阜;一說河南安陽東南)。
六、盤庚遷殷(河南安陽殷墟)。
成湯立都西毫,是由東詛西推進中原,以克夏征服新地為行動原則,唯策略上恐已吸取了前代單純爭奪別族生物圈而常傷及自身的教訓,努力爭取四方異姓國族的擁持,以壯大商族的力量。《夏本紀》稱&ldo;湯修德,諸侯皆歸商&rdo;。《墨子&iddot;非攻下》說:&ldo;湯奉桀眾,以克有(夏),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