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到這就可以了(無需再來了),今天的參拜就足夠了。”
他接著說:“以後,每天要默唸“南無、南無,謝謝”,向佛表示感謝。以後,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了。”然後,對我父親也說以後不用帶這孩子來了,似乎佛這一關我已經透過了。
幼小的我就像考試及格,或者被批准免試一樣感到自豪和高興。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也是最初的宗教體驗,那時交給我感激地重要性似乎奠定了我的精神原型。而且,實際上,即使今天,每臨大事,“南無、南無、南無,謝謝”這樣感激地話語無意識中脫口而出,或在耳朵深處響起。
在訪問歐洲教堂等地的時候,我感動於其莊嚴,肅穆,不知不覺地也會唱出這句話來,這是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肉之中的“祈禱”,也是深埋於心底的“口頭禪”。
時刻準備好說“謝謝”
“南無、南無,謝謝”這是孩子們容易記住的祈禱詞,也是成為我信仰原型的語句,同時又是培養我感恩之心的語句。
經常念念這句話,無論對何人、何事,順境的時候自不待言,身處逆境的時候也要說聲“謝謝”,儘可能做到儘可能正確的人生。
禍福像捻搓在一起的兩股麻繩——好事、壞事交織在一起就是人生。所以,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晴空萬里還是陰雲密佈,不變的是充滿感恩信念的人生。新婦如期到來之際,災難不期而至之時都要表示感謝。畢竟自己還活著,還有生命,對此懷有感恩之心。我在心中告訴自己,這種實踐提高我們的心智,也將成為開啟幸運之門的第一步。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論天晴下雨,持之以恆地不忘感恩是人類最難的修煉。例如,遭遇災難,儘管你告訴他這也是修行,得應有感謝之心,但是他很難做到。相反,他往往會產生“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黴,”由此懷抱怨恨之情應該是人的本性吧。
那麼,事情順利時、好運惠顧時,人們能置之不顧,心生感激之情嗎,這也不盡然。一邊說“太好啦,太好啦”,一邊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有人希望得到“更多,更多”。人們不知不覺忘記感恩精神,終而導致自己遠離幸福。
所以,必要的是,要理性地灌輸“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沒有感謝之心,也要要求自己心懷感激。時刻準備好說“謝謝”是很重要的。
若有困難,則感謝給予了磨礪的機會;若好運惠顧,更要表示感謝,“謝謝”,“太感激了”——至少總是在內心中有意識地準備好感謝之心。
我們還可以這樣思考:感恩之情的確產生於滿足之中,不滿足絕不會孕育感恩之心的。但是,滿足和不滿足究竟又是什麼呢?能夠簡單的說,多得就滿足,少得就不滿足嗎?
物質上也許如此。但是,同樣的東西,有人不滿足有人滿足。即使是不多得東西,有人“知足”,也有人無論得多少也不知足。有人無論怎樣都不滿意,又有人任何時候都心滿意足。
所以,說到底都是心態的問題。無論物質上處於何等條件,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就能夠品味滿足的感覺。
當喜則喜,保持率真的心態
如果感恩之心是幸福的誘因,那麼率真的態度也許是進步之母。即使是刺耳的話也以謙虛的態度聆聽,當改之時就在今日立即改正,不拖到明日。這種率真的心態能提高我們的能力,改善我們的心智。
論述這種“率真之心”的重要性的是松下幸之助。松下先生認為自己沒有學問,總是向別人請教以使自己不斷進步,一生都未曾改變這種態度。在被稱為“經營之神”以及幾乎被神化以後,也一直不忘並貫徹“終身學徒之心,我認為這就是松下真正偉大之處。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