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無所適從的軍令 (第2/4頁)
漢城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法前進了。
前進難,後退更難。日軍這個聯隊在沿原路撤退的時候,據說連一個人都沒跑回去。
其三、走北線,由山西進入陝西,再由陝西過漢中、進入四川攻打重慶。
這一條線路是日軍經營時間早,花費精力尤多的一條線路。
因為在這三條線路中,這一條線路是尤其便捷的一條通道,進入關中後,只要翻越秦巴山區,藉助川陝公路,機械化部隊就可以進入四川。
可自抗戰初期的1937年,一直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日軍始終沒有打通這條線路。原因就在於中條山!
中條山位於黃河以東,扼守著蒲津渡、風陵渡和茅津渡這三大黃河渡口。
日軍想要進入關中,必先渡過黃河,而要渡過黃河,必先佔領三大渡口,而要佔領三大渡口,必先佔領中條山。
因此,中條山無論是對於山西還是陝西,甚至整個西北、西南,乃至於重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戰略要地。
也因此,中條山成為了日軍必攻,中國部隊必守之地。
原本緊繃的神經得到了釋放,他們開始策劃新一輪更為猛烈的進攻。
日軍在總結前12次進攻失敗的基礎上,傾盡全力,氣勢洶洶的掩殺而來!
,!
1941年4月~5月,日軍陸續從華北、東北和華中地區集結兵力,意欲一舉解決中條山問題。
日軍從關東軍調兵是因為有了一份《日蘇中立協定》作保障,那麼,從華中調兵,他們又有何依仗呢?
原來,,就在1941年的1月6日,第三戰區顧祝同部悍然向正在轉移中的新四軍軍部發起進攻,發起了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
而新四軍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第三戰區和日軍之間,是頂在日軍咽喉上的一把尖刀。
新四軍的撤走,讓日軍的壓力大減,這才有能力從華中地區調動一個師團的兵力投入到中條山戰場上。
事後證明,老蔣發起的“皖南事變”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1941年5月7日,該來的終於來了。
日軍分成了四條線:
東面,是二十一師團和三十五師團一部、騎兵第四旅團,約餘人;
西面,是三十六師團一部和三十七師團,約餘人;
北面,是四十一師團和第九旅團,約餘人,這條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以中央突破的閃電戰術,沿著橫垣大道,從橫嶺關到垣曲猛攻,如果進攻得手,就會將中國軍隊一分為二;
東北面,是三十三師團和第四旅團,約餘人。日軍總計10萬人。
熟悉抗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抗戰初期,中國部隊與日軍的戰力比是四比一。
到了抗戰中期,日軍的戰鬥力雖然有所下降,但以17萬人馬對付10萬日軍,中條山的守軍及其武力裝備,與強悍的日軍相比,還是相差太遠。
當時,對中條山守軍尤為不利的還有兩個因素:
其一、衛立煌到重慶述職期間,遭到了蔣氏的批評,理由是衛立煌和八路軍走得太近。衛立煌一氣之下 。裝病峨眉山,中條山的指揮權被移交給了何應欽。
其二、中條山守軍精銳的孫蔚如第4集團軍(楊虎城的西北軍-陝軍班底)被調離了中條山,換防到了黃河南岸。給出的理由同樣是第4集團軍與八路軍過從甚密。
衛立煌作戰一貫以勇猛、嚴謹著稱,中條山防線能夠堅守3年不失去,可謂是功不可沒。
第4集團軍孫蔚如更是陝軍中的主力,在擊退日軍12次對中條山進攻的戰鬥中,更是發揮出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現如今,衛立煌和第4集團軍的離開,對中條山守軍來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