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村農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牽線搭橋,讓二人倒騰起了糧米生意。
如今百業凋敝,也只有衣食住行這些與起居相關的生意相對來說穩當一些。
二人姑父名叫徐之常,年逾四旬,
官至襄陽郡通判,官職屬正六品。
雖比不上他二人父親當年,可在州郡絕對算得上一方要員。
論官職,除了府君和左右同知,數下來便是他。
可要單論權柄,他這個通判的權力,除了比不了府君之外,比之上面兩位同知還更重一些。
雖然整個州府的事務,都是由他這個通判和兩位同知一同協助府君處理。
但是通判還有一層身份,那便是以朝廷特別任命的身份下放到地方州治,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的佐官,
負有地方的行政實施以及監察當地官員的職權,用於制衡地方行政長官。
說是制衡好像也不太對,更多的算是監視,
若是州治官員有逾矩背離朝廷的行為,他便可以直接將這些情況,直呈帝君,但平日他還是歸府君同知管轄。
所以,按理來說坐到這個位置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可做官嘛,是會上癮的,只要沾染上權利二字,慾望就會得到無限擴張,
誰不想官越做越大?
誰又願意屈居人下?
總是想著在進一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而且,若是想要日後進到朝廷中樞,成為宰執,就必須不停的往上爬。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如今,徐之常便遇到這種情況,
襄陽郡府君大人調任,府君位置空缺,
現任左同知升任府君,補了上官的缺,右同知又晉升為左同知。
按理來說,兩位同知大人都有所晉升,那右同知的位置便理所應當由他這個左通判來接替。
然而,事情就在這裡出了問題,
平日他與原來的右同知,也就是現在的左同知大人親近,
而和他同級的右通判,卻和當初的左同知關係親近,
如今左同知當上了府君,便想將右通判越級提拔成為右同知。
朝廷的官職就是這般冗沉,派系林立,徐之常比誰都清楚。
在嵩國,為了防止官員專權獨大,除了州郡府君和軍中元帥為一人獨掌大權之外,其餘所設副職,皆為雙數,意在監察制衡之用。
往往越是往下,同一職位,官員人數越多。
有的官職不高,卻頗為重要的職位,一個位置上甚至多達四五個人也不足為奇。
這樣做,是為了分化權柄,也是防止這些副職與主官同流合汙。
朝廷把控人心倒是深諳此道,
只可惜,卻沒考慮到冗官冗將這些問題。
或許,也考慮到了,只不過和江山社稷的穩固來說,這些問題也不算什麼大事。
無非就是再苦一苦百姓嘛。
帝國以前雖然就有此弊症,不過那時倒也還好,
然而,自從北方三州淪陷,逃難回來的官員胥吏增加了以後,朝廷的官職越發變得珍貴,
許多官員便面臨一官難求的境地,官員太多,職位有限,有什麼辦法?
僧多粥少,必定有人要閒置,
朝廷的意思,讓這些人先賦閒在家,等到哪裡官職有空缺之後,再擇優選用其他官員補上。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說是擇優挑選,實際上,當某種東西成為稀有的時候,必然會被人當成謀取私利的手段。
而買官賣官,就成了這樣一門生意,且大有學問。
比如官職也分散階勳官和實職兩種,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