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落驚飛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香港的和記黃埔在組成上包括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大部分,擁有資產60多億港元,是當時港島第二大英資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其中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以從事英產棉毛織品、印度棉花以及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為主,也涉及本港零售業。
初時規模和名氣並不大,遠遠不能與置地、怡和、太古、鄧普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已經發展為有20家下屬公司的規模。
而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則可以追隨到1843年,當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後來船塢幾經遷址,又經過數次充資合併和易手,遂漸成為一家公眾公司。
到了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海軍塢以及太古船塢被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並具有了集維修與建造萬噸級輪船為一體的能力。此外,黃埔船塢同時還經營著碼頭倉庫。
二戰後,和記洋行歸入祈德尊家族。在當時,祈德尊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以及太古施懷雅家族並列為香港四大英資家族。
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祈德尊就是野心勃勃,立意欲成為怡和第二。
1969-1973年,他趁牛市沖天之際,展開了一連串令人應接不暇的收購大戰。
但是祈德尊固然雄心壯志,但事實上卻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鯊”。
由於他本人並不善長與打理公司,致使不少公司經營狀況不佳,甚至效益負增長,祈德尊由此背上了不小的債務負擔。
不過幸運的是,祈德尊趁股市大旺,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不過期以暫時彌補財政赤字。
然而,幸運不常有,1973年,股災不請自來,緊接著便是世界性的石油危機,隨後香港地產大滑坡。
由於戰線過長、投資過速,早就揹負了沉重包袱的和記集團終於陷入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
1975年8月,滙豐銀行以和記出讓3366的股權投資為條件,注資15億港元解救,於是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脫離和記集團。
滙豐控得和記洋行,收益並不大,主要原因在於滙豐物色了韋理來主政。雖然韋理在當時有“公司醫生”之稱。
但集團虧空太大,又兼他做慣了智囊高參,一時間要他主政一家巨型企業顯得有些難以駕馭,所以“公司醫生”也未能妙手回春,和記黃埔並沒有如之前預想得那般氣色。
根據公司法、銀行法的規定,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
債權銀行可以接管已經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但是當該企業走上正常經營軌道之後,必須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者是其他的企業,而不能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這種情況下,李黃瓜父子決定乘虛而入。
因為李黃瓜父子很清楚,滙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這是個很精明的判斷。
滙豐大班沈粥暗地裡放出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滙豐會選擇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物件,將所持有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並且滙豐不是意圖售股套現,而是希望放手後的和黃能夠恢復到良好的經營狀態。
故而,李黃瓜父子與包王剛的交易,百利而無一害,這才使包王剛與羅傑答應了這個賭約。
1977年7月1日,年僅13歲的李德斯持股43,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
得到訊息的各路資本家和新聞媒體一時譁然,大家都沒想到,這麼大塊肥肉最後居然是掉入了李黃瓜長子,李德斯的口袋。
一時間輿論紛紛,誰也沒想到,李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