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新旅程 新詞條 新能力 (第1/3頁)
辛老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291章 新旅程 新詞條 新能力
“先生,請問需要什麼餐品?我們有雞肉飯,雞肉面,牛肉飯。”
周瑞合上書本,看向了一旁的空姐:“牛肉飯,謝謝。”
目光落在胸姐的空牌上,寫著劉雅西。
沒別的意思,只是胸牌過於突出了。
身旁的牟仲義摘下老花鏡:“給我一個雞肉面吧。”
“裡面的女士呢?”
周瑞開口道:“她休息,不需要。”
此時他們正在飛往蓉城的航班上,飛機的嗡嗡聲永不停息,這是一趟三個半小時的旅程。
“復瑞科技”科研組幾乎全員到齊,柯春江和潘向玲去了京北,協助技術授權的事情,會晚一週抵達蓉飛,其他八人均在飛機上了。
甘媛買的是商務艙,座位稍微寬鬆一些,除此之外的區別,只有飛機餐多了一塊熱麵包和一小盒黃油。
頭等艙不是周瑞捨不得買,而是一共才八個位置,還被人訂掉了幾個。
周瑞左邊是韓子茵,帶著眼罩,只露出精緻高挺的鼻樑,正蓋著毛毯休息,飛機餐也不準備吃。
右邊是牟仲義,兩人時不時聊兩句。
牟仲義道:“蓉飛老廠和行政區域,都在城西靠著火車站,不過殲20的主生產線,應該在靠近都姜堰的郊區了。”
周瑞道:“蓉飛東西很多啊。”
“那是,58年就有的老牌工業集團,而且一直走的是高精尖的路子,滬上那條磁懸浮知道麼?就是蓉飛造的。”
“工業基礎擺在那裡,有些技術上戰鬥機可能不夠利索,但在民用領域卻很厲害,另外蓉飛還是空客、波音的供應商。”
這下週瑞還真不知道了,蓉飛還能造磁懸浮?完全兩個領域吧?
這就有點厲害了。
牟仲義有些自豪,又有些緬懷:“我們這樣搞科學的人,如果想發論文震驚學界,蓉飛沒這樣的環境,但如果想做出點‘實物’改變世界,蓉飛絕對是好地方。”
“戰機的生產線是什麼樣子的?”
牟仲義左右看了看,然後小聲說道:“我以前不怎麼進生產線,不過大致就是生產靠機械,組裝靠人力。”
很多人覺得,越是高精尖的工業,越要上機械,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從F22到F35,再到現今即將破殼而出的殲20,無不是採用人工鉚接技術組裝,與國內沒有好機床這種屁話沒關係。
其原因有三點。
1、整體性:一架戰鬥機,零部件數量是百萬級的,機械你讓它打一百萬個一模一樣的孔,它可能做的比人類好,然你讓它打一百萬個不一樣的孔試試?生產線得造幾十公里去,精度也達不到要求。
而隱形戰機,最重要的就是精度,每一條縫隙,每一個鉚介面,都代表雷達反射面積的變化。
2、糾錯性:所有零部件即便是機械生產的,也是存在誤差和殘次品的,而機械組裝下,當數量龐大了,會出現誤差增熵。
這就和你在家組裝書桌一個道理,前三個腿伱擰的時候都覺得很“正”,結果到第四個腿的時候發現其實是歪的,還要回過去把前三條腿鬆一鬆。
而戰機零件數以百萬,精度要求高了,幹一點就得校準一次,效率還不如直接上人工,用經驗和細心去抹平誤差,達到整體的統一。
3、產量:f22幾十年了,才造了不到200架,06年首飛的f35,至今不滿百(23年資料是1000架)。
如果像造汽車那樣一年搞個幾萬臺,咬咬牙搞一條几十公里的生產線也值了,一年幾十架,搞什麼生產線?生產線維護成本都堆上天了!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