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應是無礙 (第1/2頁)
六月雨微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紅楓鎮上這百年前的老街實際上叫做“黃家營子”,是一個以黃姓人居多的村子,那祠堂裡主位供奉的是一位隨努爾哈赤征戰多年的漢人,他的墳冢便葬在楊樹林的盡頭,而現今的“德善衚衕”就是當年所謂的“義莊”。
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引發天下大亂,大批難民湧入關外。此時的關外已不如大清建國之初那般受到重視,當地的衙門對前來的難民也並未多加阻攔,當時還設定了一處“難民署”,將外地之人進行登記造冊。
“黃家營子”因祖上蒙受皇恩之顧,這裡的村民向來有些跋扈,多次與那些流離失所的難民發生械鬥。初時衙門也派兵前來進行驅散,可隨著難民的數量越來越多,衙門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半年後,“黃家營子”大半的村民不堪其擾便搬離了此地。村中祠堂也再無黃姓人祭拜,那時反倒成了大家新年請神之所。
持續了近半年的械鬥中可是死了不少的人,義莊內的屍身因不能及時下葬大都腐爛發臭,直到事態平息後便將那些無主的屍身葬入林中的墳冢一側,許是無人認領之故,那時就挖了幾個大坑草草了事,好歹也算是入土為安了。這事本就做的不光彩自是無人提及,幾十年來也就讓人漸漸淡忘了。
自章府準備出資興建“悅文書院”,前鎮長便將破敗的義莊推平,本是要打算建個假山流水的景觀以襯托書院的雅緻,卻不知為何沒有了下文,再後來傳出的話便是因地質過於堅硬不易開工所致。
老街越發的繁華起來,各地商人也在此開了分號,當時就在書院旁的這片空地上還建了一處“江浙商會”。近幾年的戰事頻發也使得生意越發的難做,“江浙商會”的人就將這裡拆分成幾處住宅,取名為“德善衚衕”,這些處所自住也好變賣也罷,終歸是能多分些銀兩。
‘文寶齋’、‘祥福記’的老闆便是以前“江浙商會”的人,後經他們介紹,“聚賢茶樓”的李老闆這才買下一處當做產業。八處住宅直到今日還有三處沒有變賣出去。
林嫂之所以勸阻章四爺在“德善衚衕”添置宅子,便是因為此處曾為“義莊”,且那林子後面還有大片的墳堆,若不是自家祖上就是這“黃家營子”的人,那些陳年舊事的確是已鮮少有人知曉了。
清源幾人在“明德居”吃了午飯後便返回了府裡,途經‘祥福記’的時候夥計們正在忙著打包貨品;“文寶齋”的那邊卻是店門緊閉。
清源找來老胡閒聊了一會,關於老街的那些往事他也並不知曉。老胡相識的人中只有宋先生算是這裡的老戶了,想一想宋先生在這裡生活也不過才二十餘年,若不是世代久居於此的人,怕是真不能知道五六十年前的事了。
“胡大爺,你可知‘悅文書院’為何要建在舊祠堂那邊。”清源問道。
“這都是老太爺仙逝之後的事了,聽沈秀才說過,祠堂那邊怨氣過重,若有文曲星相助自可得以化解。”老胡說道。
“這等化煞解怨之事倒是難為了文曲星。”清源不免一笑。
“這類似的話我也和沈秀才也說過,他倒是說,老太爺此舉正是要藉助文曲星的德行而非尋常降魔的手段,若強行鎮住此地的怨氣,只怕這因果報應會作用到那些後人身上。”
清源聽罷臉上也現出一絲尷尬,“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父親此舉用心良苦,這等胸懷豈是自己能比得了的?
“哥,你快來啊。”麟祺在屋外大叫著,聲音中滿是驚恐。
清源和老胡、德文聞聲忙跑出門,就見凌蕭揹著銘豐正往西廂房裡進。
“發生什麼事了?”清源頓感不妙。
元稹擦了擦頭上的汗,氣喘吁吁的說道,“銘豐應是中毒了,不過半個多時辰前的事。”
德文見銘豐此時臉色慘白,大汗淋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