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整合華資銀行的想法 (第1/2頁)
大千故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啟明也不廢話,直接接過資料,就檢視起來!
資料顯示,海外信託銀行創辦於1955年,創辦人張明天,祖籍閩省廈門。
1917年出生於南洋檳榔山,是馬來鉅富。
在獅城、馬來、暹羅、香江、袋鼠國、米國、楓葉國均有龐大投資,業務遍及金融、地產、酒店及製造業。
海外信託銀行,也隨著張明天的商業帝國,開到這些國家地區。
海外信託銀行是在1972年在香江上市。
主要股東是東南亞華僑,大股東除張明天外,還有實際控制恆隆銀行的莊清全。
銀行業務大多數服務於這些國家中的海外華僑。
海外信託銀行,先是透過發行新股這種巧妙的方式,接連將大捷財務收入囊中。
隨後又成功地併購了,周西年家族掌控下的華人銀行以及工商銀行。
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海外信託銀行已然形成了一個龐大且獨立的體系。
其麾下坐擁著三家擁有正式牌照的銀行、還有兩家財務公司作為支撐。
在香江一共設立了多達 62 家分行。
在其發展最為鼎盛的階段,總資產竟然超過了令人咋舌的 120 億港幣之巨,而存款總額更是突破了 300 億港幣大關。
正因如此,成為了香江僅排在滙豐和恒生之後的第三大本地註冊銀行。
明明有著如此鉅額的存款打底,為何僅僅因為區區 7 億港幣的資金缺口,就會讓這樣一家巨頭轟然倒下,走向破產的結局呢?
其實這裡面暗藏玄機。
對於銀行而言,儲戶們存進來的款項實際上屬於一種“負資產”。
原因很簡單,銀行必須要按照約定,支付相應的利息給這些存款人。
所以,為了實現盈利,銀行別無他法,唯有將手中的資金放貸出去,以期能夠獲取比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更高的收益。
可天不遂人願,就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裡,全球經濟形勢,受到石油危機影響,一路下滑。
海外信託銀行眾多的投資貸款專案,都遭遇了滑鐵盧,無法順利收回本金和利息,最終淪為了一筆筆令人頭疼的壞賬。
而那看似不起眼的 7 億港幣漏洞,恰恰正是由這些堆積如山的壞賬所造成的!
現在銀行爆雷,存款大幅減少,已經不足150億港幣。
另外還有超過80多億的貸款,屬於正常貸款,其中高風險地產、船運貸款超過60億港幣。
張啟明很清楚,地產經濟正在復甦,很快這些地產貸款業務,就會成為優質資產。
到時候必然大賺一筆。
倒是船運業務,還真是一筆高風險貸款,船執行業復甦還得等十幾年!
這筆貸款,收回來的可能很大!
不過,張啟明也不擔心,就是這筆貸款全虧了,他也承受的起!
海外信託銀行的規模,太對他胃口,收購下來利大於弊,怎麼也不虧!
張啟明看完這些詳細資料後,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他看向鄭嘉豪,眼神堅定地說道:“不惜代價,全資收購海外信託銀行!”
鄭嘉豪聞言,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激動地回應道:“張少,您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接著,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繼續說道:“張少,我覺得還有幾家銀行適合我們收購。
海外信託銀行目前在香江只有 62 家分行,和滙豐、恒生兩百多家相比,差距不小。
香江現在有不少銀行爆雷,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
我們完全可以收購幾家,快速完成香江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