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糊塗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時候同學送過我一截電影廢膠片,感覺每張畫面都一樣的,那時沒學過物理,還不知道視覺的暫留性,一直也沒有搞明白這電影的活靈活現畫面是如何放出來的。後來直到上了中學才知道視覺暫留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放映機鏡頭後面有一個“抓片爪”機械機構,就是靠它勾住膠片邊上小孔,讓影片做短暫的停留,使一幅幅固定的畫面在人們視覺差作用下產生連續的動畫效果。
那些年在姥姥家看過不少露天電影。為了看電影最遠走過七八里路都是常事。記得第一次看電影是有一年暑假住在姥姥家,有一天他們旁邊的鎮子上晚上放電影。我們就早早吃完晚飯,舅舅他們就帶我步行了近一小時到那裡看電影。到那裡之後,好久都沒有開始,放映員說是電影片子還沒有送到。我們選好位置,坐到前面的長凳上去,開始等待電影的開始。也不知道送片子的人出了什麼意外還是喝多了,我們等啊等,一直等到好久 ,直等得大家心裡發急,一片罵娘聲,片子也還是沒有送到。
那時我們都沒走,因為來一趟電影不容易,不知等了多久,片子總算是送來了。但全場觀眾很少,大部分人因為片子遲到都提前退場回家了。記得那晚放的電影名字是《神秘的大佛》,劉小慶演的,當時看很精彩,但在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我困的已經不行了,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撐到影片結束。後來回到家剛躺下,就聽見了遠遠有了雞啼聲。
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夜,每次的銀幕上出現“再見”或者“謝謝”,看電影的大人小孩才戀戀不捨地準備散去,人群中的呼喊聲隨即此起彼伏,“小二”、“大強”、“三毛”、“四丫”……,別看一片亂哄哄的人群、漆黑的夜裡,別看人聲嘈雜、場面亂糟糟,一會兒一個村回家的人就會神奇的三三兩兩走到一塊,田埂上、小路上,一小隊、一小隊地返向各自村莊。原本熱鬧的場面,歸於沉寂,只有蛙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