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想都是突破歷史法則的。
我覺得司馬光不能突破時代是件很遺憾的事。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但我們多麼盼望司馬光有這樣的一個層面。
問:也有人認為,你對帝王直接稱名道姓,而不加上稱號,常使人無法立時會意,譬如一講漢武帝,人盡皆知,但你講劉徹,很多人不知劉徹是誰。
柏楊:中國帝王的稱號很亂,有些稱號甚至有二三十字的,而且時常不一致,有時明明不是帝王,但他卻有帝王的稱號,像曹操被稱為魏武帝;有些明明當過帝王,但沒有帝王的稱號,像海昏侯、東昏侯。因此,我們無法從稱號來判斷這個人的身份。
歷史的鏡子(2)
照理,加諸在帝王頭上的稱號,本身應該含有褒貶的意義在內。但我們發現有很多不是這樣,譬如我們常看到一些荒淫無道的昏君,卻有一個很神聖的稱號,這實在是對中國人智慧的一種侮辱。
雖然我們講到劉徹時,很多人不知道劉徹是誰,但一講王莽,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王莽這名字大家常用,劉徹這名字不常用。人類的歷史是如此漫長,我們只不過五千年,將來還有一億個五千年,十億個五千年,如果我們現在不趕快回頭,還要等到何時?尊號象徵君尊臣卑,除此之外,別無意義。帝王與我們一樣都是人,現代人講起人權觀念都頭頭是道,為什麼還要對帝王的稱號這樣計較呢?
我們提到劉徹,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各位開啟《資治通鑑》,會發現司馬光對在位的帝王不但不稱其名,也不稱其尊號,只稱“上”,這樣滿章滿篇都是“上”,請問幾千年下來,誰又知道“上”是誰?
因此,我不願意用皇帝的稱號,只是把他們的繼承順序排列下來,譬如誰是第一任君王,誰是第二任君王,這樣大家很快就會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位置。好比說漢元帝和漢武帝,到底誰在前誰在後,你一點也看不出來,但你一說第十一任君王、第十二任君王,大家就一目瞭然。
寫出帝王的任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使他們的身份不因現實政治市場被抹殺、被扭曲,歷史真相才更明顯。像漢王朝第三任皇帝劉弘、第四任皇帝劉榮,連《史記》都一筆勾銷,第九任皇帝劉賀也從根拔除。任數不允許發生這種卑鄙的怪事。
這類歷史毒瘤,要割就應馬上割,不要再拖泥帶水,只要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為什麼不立刻這麼做?剛開始也許不習慣,幾年下來就不覺得了。雖然提劉徹很多人不知道,但一提曹丕,很多人知道,提魏文帝,卻鮮有人知。
人的生命有限,生活節奏又如此之快,我們能甩掉多少無聊的負擔,就應立時甩掉。在轉型期間也許有些不便,但渡過轉型期之後,一切就好了。
問:為什麼你不考慮在譯文中附上原文?這樣可以讓讀者對照著看,比較有真實感。
柏楊:對原文有興趣的,他們可以另外購買原文對照,如要對照翻譯是否錯誤,只要幾個專家來做就可以,不必每個人都參與。因為我的目的就是希望用譯文代替原文,如果認為翻譯沒有錯誤,那以後我們根本就不要原文了。這就像我知道怎麼開車就行,至於整個汽車的構造和原理,我不必懂,那是汽車專家的事。我想你這個想法,可能受了市面上作為教師補充教材的“原文對照”的影響,我們不是供人參考,而是代替原著。
問:你似乎也不考慮在譯文附上各家批註,為什麼?
柏楊:古文的批註多得不勝其數,張三、李四、王五都有,問題是這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引用很多批註,但實際上只有一個是對的。另一種情況是他引用很多批註,卻沒有一個正確。古人在引用錯誤的批註後,往往自己會去解釋為什麼某人的批註不對。我覺得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這是專家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