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不瞞二弟,我曾預料過今日之局,只是沒想到,它來的那麼快。我至此才知什麼叫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太快的崛起,太過耀眼的鋒芒,總是容易招致些不公正的,一如秦夕,一如我。
感謝二弟你千里加急傳來的訊息,其實我已得知,兩個月前朝中有人參我,以通敵之名。我知那人是誰,他近年來聲勢極漲,有此一參,並不意外。但我心寒的是你皇兄的旨意,先是將莫須有的罪名鋪天蓋地扣了下來,繼而西征討伐,誅我之心昭然若揭。想當年楚宣相爭,我依你之勸順應時勢,歸附於楚,而後大楚開國,我林缺固守三吳,鞏城築防,退西夷克南蠻,到頭來只落得個通敵的罪名。古來今往,兔死狗烹,概莫能外。
我孑然一身倒無牽掛,只是四弟秦夕,太可惜了。他若能潛心武學,堪稱奇才。我當年就是被他清塵劍法所傾,力排眾議助他接手無照樓。但他執掌以來,火拼各派,多面樹敵,滿身血債。此事我也有責任,被一時的擴張和榮耀所矇蔽,疏忽了日後的隱患。如今因我負罪之故,加速了無照樓成為整個江湖的眾矢之的。眼下秦夕和無照樓的所有人仍在蜀山,滿山可見各派招揚著覆照的旗幟,大勢已去了。他生性極傲,寧可玉石俱焚也絕不肯退,我須想法子勸他。
城外的號角又響起了,這是最後一波攻城了,不知偌大的蜀州城還能否撐得過今晚。這些日子我已到了聽得號角便心驚肉跳、不敢閉眼的地步,恐是報應吧,好似一閉眼,早年征戰四野時那些血淋淋的場景又會浮上心頭。今夜許是馬革裹屍,許是受押赴都,多是九死一生,無緣再見明晨的曙光了。是時候和昔日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道別了,也該和二弟道別了。你已為了我的事奔波至病,切不可再摻合其中,且記留得青山在,我勸秦夕時也是這麼說的。珍重吧。”
落款已是匆匆,只“林缺”二字,潦草不堪。合上信紙,已不知是何時辰。小隱一摸臉頰,竟早已滿是淚痕。原來秦夕是無照樓樓主,原來顧年的清塵劍法師承於他,原來與九王爺結義金蘭的就是林缺和秦夕。林缺、秦夕,這兩個名字就像是遙不可及的孤星,曾在天際閃過絢爛熱烈的光芒,單隻信上寥寥數字,便足以讓人遙想當年蜀王爺的赤子之心與無照樓主的奇絕之才。
但——既然竹筐莫取,又為何放在這裡?既然放在這裡,那麼在她之前入這玲瓏庫的人,也都該知曉了吧。卻又為何不曾在江湖上聽過這段秘聞?小隱滿腹疑惑,無從而解。
似乎、似乎還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小隱一拍腦袋,如夢初醒:九王爺是二弟,秦夕是四弟,蜀王林缺自然是大哥,那麼排在第三的人呢?既有四弟,定有老三啊。這個信中隻字未提卻定然存在的人,究竟是誰?
小隱皺著眉頭想了想,始終無從琢磨,她的目光又不由自主地移到了竹筐上的“莫取”兩字,心裡一陣觸動。別說有這二字提醒著,縱是沒有,她也沒想過據為己有——是不敢。她怎敢讓那些輕於鴻毛、重於泰山的書信見世?它們,就該和這間深踞於地下的玲瓏庫一起,不見天日,歸於沉寂。——是太炙熱的肝膽赤心啊,任誰碰了都會被那熾熱的溫度灼燒。
然後小隱後退了幾步,將視線移向了玉階兩側,漫步目的地轉動著目光,總得帶些什麼才對得起這一趟進來吧。咦,那書名是什麼?《破曉志》?小隱心頭一動,沒來由地想起顧年身上的破曉之印,便踮腳將書取了下來。
書上所記是關於一個外族的種種,是漂族。小隱有所耳聞,知是生於冥河之畔的外族,但多年來人丁稀少,早已沒落,恐怕只在都城一帶尚有些生存活動的痕跡吧。書名叫《破曉志》,乍一看與漂族並未什麼關係,但書上所記是關於一個外族的種種,是漂族。小隱有所耳聞,知是生於冥河之畔的外族,但多年來人丁稀少,早已沒落,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