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櫞、金橘,以及鮮姜、嫩筍、青梅等等,在大件上雕出場景,在小件裡雕成花樣,再組合在一起,讓這美食的賞玩特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讓人對此時食物的審美情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秦剛看得入神,李禠便對自己的安排甚為得意,他在進一步介紹了這些不同果件背後的有名廚師與故事之後,又催促著秦剛挑選其中的某些部位去品嚐。
秦剛嘗完之後才發現,好看僅僅只是其一。這些不同的元件還根據了瓜果本身的口味,進行了精心的蜜醃浸製,或酥或脆、或軟或糯,入口之美味,令人食之而嘆。
秦剛也不避諱表現自己的眼界大開,自是向李禠真心請教與之相關的美食文化,一時間,兩人之間談得極為熱烈。
這邊談興正濃時,突然就聽得屏風隔斷的那邊大間裡傳出了客人的肆意鬨笑之聲,甚是扎耳。
一時間,李禠的神情便有些不悅,本想發作,只是看了秦剛倒沒表現出什麼意見,想想主隨客便,也就硬是把火氣按了回去。
只是隔壁的人卻是酒興起來,說話的聲音更有些肆無忌憚起來。
待得傳過來的談話內容再多了一些,便是聽出是一些在京的貢生招待外地入京的貢生,談的內容卻是天下大勢、朝中政局外加本次科舉的考試形勢分析。
古時民間有話說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非就是嘲諷一幫酸腐之徒,看起來像模像樣地指點天下、針砭時弊,實際說的五句話中,兩句背的往世聖賢之語,兩句抄的當朝名士之章,半句自己的瞎編,再外加半句人云亦云,此番隔壁的高談闊論內容大抵如此。
“本次春闈,乃是當今官家親政後的第一次科舉。不知主考官會不會還是之前猜測的範相公或者是呂相公。”
“官家親政,所用之人肯定會有新的想法與安排。再說兩位老相公不都是一直在向官家遞辭呈麼?現在已經是第幾回了?”
“差不多要六回了。”有一稍亮的京城口音說道,“最多不過九回吧?官家也該準了。”
“兩位老相公一動,這朝堂的風氣也變了,想必這次的應考會成為好些人投機的良機了。”
“哼,要說投機,誰也比不過寫那《少年華夏說》的貢生。”還是那稍亮之聲的人說。
這邊的李禠還沒反應過來,秦湛卻聽得分明,正待要起身,卻看秦剛擺手示意莫動。
又聽到一低沉的聲音問道:“原之兄既然來自高郵軍,想必與寫那《少年華夏說》的秦剛認識吧?不知此人實際才學如何?”
這句話明確地提到了秦剛之名,而且被問話的物件似乎也是高郵貢生。這下連李禠都把注意力轉向了隔壁的談話。
“哼,在下雖與秦剛曾在同一學堂,卻恥於與其同鄉。”說話的聲音是秦剛再也熟悉不過的,正是張徠。
張徠也是高郵解試過關的貢生之一,提前來京也不稀奇,只是此時出現在同一座酒樓裡的隔壁,倒也是無巧不成書了。
“此子出身乃一外鄉破落商戶,卻工於心計,善商賈、會鑽營,不知緣何攀上了高郵新來的知軍。這解元嘛,不提也罷。”
“那便是了,我讀那賦文,表面文辭華美,卻暗含禍心,更有誹議前太皇太后之心,當時朝中便多有聲音要查此事。若不是太皇太后溘然仙去,哪還有此子的解元身份!”那個亮嗓之人隨口附和著張徠,聽入耳中,此時便是感覺是分外地刺耳。
低沉之音的人立即開口:“公明兄之言差矣!在下不敢苟同。影射文字、羅織罪名,為我讀書人之不齒。餘觀《少年華夏說》,立意高遠、述理深厚、文筆如泉、酣暢淋漓,乃是一篇不可多得之奇文。”
想不到,因為秦剛的這篇文章,隔壁一桌之人,居然鮮明地分成了兩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