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1/3頁)
[英]約翰·威克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日本人來說,反坦克戰鬥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或者說是代價高昂的戰鬥。與蘇軍不同,日本人並沒有充裕的裝備,而他們所擁有的少量裝備又已大部無效。日軍步兵被迫採用的一些奮不顧身的自殺性手段,僅僅能夠用來對付在太平洋戰區的為數不多的坦克,如果盟軍能象在歐洲戰區那樣大規模的使用坦克,那麼,日軍就根本不可能會阻住它們。
蘇軍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面臨的是一種規模宏大、戰術熟練的坦克進攻。面對著這種形勢,蘇軍的回答並不是乞求於詭計,或致力於作戰手段的多樣化,而是集中全力大量生產結構簡單、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火炮。二次大戰結果證明,蘇聯的火炮取得了勝利,而德軍的坦克被戰勝了。
第六章 戰後的發展
他們將鍛劍為犁,鍛矛為鐮。
‐‐ 舊約以賽亞書
1945年以後,很少有錘鍛犁頭和加工鐮刀的跡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竭盡其能地保持著一支儘可能強大的軍隊。雖然在裝備方面少有進展,但起碼1945年時的裝備依然保留在戰鬥部隊中服役。這種狀況一直到韓戰以前很少有所改變。然而,韓戰爆發以後,人們在認識上發生了突變。首先,韓戰突出地表明:武器裝備的發展研究工作,必須刻不容緩地持續進行下去;其次,韓戰大量暴露了二次大戰時老式裝備的嚴重缺陷。這一點,在任何武器中,都不如反坦克武器表現得那樣突出。幸好美國已有一種35(889)火箭筒,並且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立即投入生產,而用不著再中途校核設計。1954年以後,&ldo;北約&rdo;各國在近距離武器發展方面表現出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樂觀情緒,而這種樂觀情緒跟第一種反坦克飛彈發展計劃所取得的進展有直接關係。
美國的35火箭筒已經成了&ldo;北約&rdo;各國陸軍的主要近程反坦克武器,它的聲譽,起碼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基於人們對戰時的&ldo;巴祖卡&rdo;效能的印象,而不是35火箭筒本身的戰績。實際上,35火箭筒以及其它許多反坦克火箭筒,過去以至現在仍然被人們稱之渭&ldo;巴祖卡&rdo;,但這只是一種通俗的稱呼,並沒有被軍事術語學正式採納。目前,數以千計的反坦克火箭筒,仍然繼續在世界各國陸軍中服役,自然,彈藥的供應肯定會有些困難。在任何火箭系統中,發射筒都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部分,而它的彈藥,換言之,也就是火箭彈,才是決定系統成敗的關鍵因素。
火箭發射筒的作用,僅只是在火箭彈起動初期,賦予其一定的運動方向,它既不承受發射應力,也不產生應變,而且也用不著導引彈丸旋轉。它可以用任何材料製作,只要求它在火箭彈透過時,不要燃燒起火,並且當火箭彈在筒內運動時,具有支撐火箭彈的強度即可。這種材料幾乎可以是壓制的紙板,然而,實際上,這些材料要比紙板強韌得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部隊生活‐‐即士兵的行動,有其獨有的特點。一個用硬紙板造的火箭筒,在戰鬥中,也許保持不到2 ,就會被徹底壓碎。為了使其能夠適應戰場上的惡劣使用條件,火箭筒通常都用具有一定規格和足夠強度的金屬材料製作,其結果自然會導致戰鬥重量的增大。火箭筒的前後兩端要比中間容易損壞,基於這個原因,在原型&ldo;巴祖卡&rdo;的改進型上,前端炮口部裝上了一個喇叭口,而在尾部則用金屬絲纏繞了一層加固的座環。這些加固措施減少了火箭筒變形的危險性,因而曾被後來的許多設計所仿效。
由於發射火箭彈時,射手必需把火箭筒放在肩上,並且面部剛好與火箭筒並列,因此,射手射擊時,一直處於高度的易損狀態。這樣,對火箭筒設計所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當火箭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