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日本這段時間表現很亮眼,拳打大清腳踢俄熊的,但它畢竟是一個小國,搞這麼多事情,需要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所以日俄戰爭後,日本安靜了很長一段時間。
就這樣,日本繼續搞改革開放,在這段時間,經濟發展的相當不錯,屬於財富增長期,雖然貧富差距繼續在拉大,但各個階層都感覺自己比以前過的更好,所以都幹勁十足,有盼頭嘛。
從日本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來,一個窮國必須有被髮達國家利用的價值,才有可能抓住被人利用的機會,把自己給發展起來。
大英帝國帶著日本玩,投資日本,日本才有機會利用大英帝國的資金和技術,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雖然總體上比大英帝國low很多,但是對比自身以前,那是天壤之別了,畢竟進入工業社會了,成果很顯著,再打還在當農民的這些鄰居,那就真的是降維打擊了。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介紹下日本國內的情況了,都說戰爭就是內政的延續嘛,日本人雖然變態噁心,但也不至於天生就是殺人狂,只有搞清楚日本的內部情況,才能解釋日本人後來的沙雕行為。
首先有個基礎認識,明治維新是日本精英階層主導的行為,和清末洋務運動其實很像,是自上而下搞的一次運動,效果很不錯,透過兩次賭國運,從大清敲詐來大量資金,用這筆錢升級了日本的工業體系,擴大了海軍規模,更新了陸軍裝備。
日本欣欣向榮的大發展,掩蓋了自身存在的嚴重問題,那就是社會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在日本屌絲們還能吃飽飯的時候,這也不是多大個事,但一旦屌絲們吃不飽飯,問題就大發了。
為啥日本貧富懸殊這麼嚴重?其實在這點上,日本和印度有的一拼,這兩個國家都沒有搞過人頭滾滾的革命,地主老財一個都沒有被殺,黃世仁和楊白勞的關係依舊沒有變,一些日本黃世仁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家,一些日本楊白勞從農民變成工人,繼續打工生活。
日本在當時的世界分工中,處於產業鏈的下游,任何工作都要從基層幹起嘛,主要負責布匹生產,賣到歐美換取點外匯,再拿寶貴的外匯購買自己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和棉花啥的。
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在1929年出問題了,美國爆發經濟危機了,關於這次經濟危機有很多文章介紹了,我就不細說了,大概可以理解為,美國資本家為了多賺錢,鼓吹美國窮人多消費,比如貸款消費之類的,好像貸款消費很時髦,不貸款消費就很low,透過帶節奏,很多美國窮人相信了這類鬼話,大量貸款消費,結果最後換不上錢了,導致放貸的銀行倒閉,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倒閉,員工和工人失業,更加沒錢消費,更多的企業倒閉,這就是經濟危機了。
最近規模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就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過程和上面描述的一模一樣,以後如果出現經濟危機,套用上面的話應該也可以解釋,因為無論技術怎麼發展,人性始終沒什麼變化,經濟危機其實就是人性危機。
日本靠出口換取外匯,出口客戶主要就是歐美,結果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迅速擴散到所有比較富裕的工業國,農業國本來就沒啥好出口的,受的影響就很小,就好比經濟危機一樣,受影響最小的永遠是窮人,本來就沒錢,也就沒啥好失去的了。
客戶自身難保,日本以外貿為導向的工業體系遭受到嚴重危機,如果日本當時能啟動內迴圈,也可以減輕危機的影響,可剛才說了,日本沒有經歷過革命,社會階層結構沒變,黃世仁還是黃世仁,楊白勞還是楊白勞,黃世仁哪怕再花天酒地,消費能力還是有限度,楊白勞們倒是消費慾望很強烈,可是作為屌絲沒錢消費,就沒辦法啟動內迴圈。
出口轉內銷這條路走不通,導致更嚴重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