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正秋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對觀眾深刻了解的基礎之上的,這又得歸功於他長期的戲劇活動實踐所積累的經驗。
鄭正秋在藝術上的追求始終是與抓住最廣大觀眾聯絡在一起的。他不僅瞭解觀眾,而且善於引導觀眾。1925年他就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發展要分&ldo;迎合&rdo;、&ldo;適應&rdo;和&ldo;提高與改良&rdo;觀眾心理三步走。
他的創作正是貫徹著這一既定方針的,並由此構成了他的作品的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充滿人情味,有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第二,富有民族特色,走出了一條使源於西方的電影藝術迅速中國化的道路。
鄭正秋的為人也頗可稱道,他雖身居公司要職,又是負有盛名的導演,但他待人誠懇,尤其是對演員,他在導片時,對每一個戲的鏡頭,都不厭其煩的解釋、示範,很使人折服。
令人嘆息的是,他的身體太差,自幼多病。為治病,又染上了鴉片癮,無法戒除。剛屆四十,即已兩鬢斑白,身體羸弱不堪。影界同仁習以&ldo;鄭老夫子&rdo;稱呼他。
1935年7月16日,鄭正秋溘然長逝,年僅47歲。英年早逝,影壇為之震驚,同仁為之悲痛。明星公司為鄭正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田漢揮筆寫下輓聯:
早歲代民鳴,每弦繁管急,議論風生,胸中常有興亡感;
誰人舒國難,正公熱水深老成凋謝,身後惟留蘭桂香。
張石川:
張石川(1889‐1953),原名張偉通,字蝕川,因&ldo;蝕&rdo;含虧蝕之意,故後改為&ldo;石&rdo;。浙江寧波人。在張石川16歲時,父親去世,後隨舅父來到上海,在華洋公司當負責抄寫的小職員。
他白天上班,夜晚則苦攻英語。1913年,被經營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美國商人依什爾和薩弗聘為顧問,從此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為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之一,他和鄭正秋一樣,對默片時代和30年代的中國電影,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首先,張石川作為一們電影事業家,曾親手創辦了&ldo;新民&rdo;、&ldo;幻仙&rdo;和&ldo;明星&rdo;三家電影公司,&ldo;新民&rdo;和&ldo;幻仙&rdo;出品雖然不多,卻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2年創辦&ldo;明星&rdo;後,他更是嘔心瀝血經營了15年,直到1937年公司場地被日軍佔據而關門。
其間,幾多曲折,幾多艱辛,他硬是憑著智慧、膽識、精明外加一點巧取的作風而闖了過來。&ldo;明星&rdo;的輝煌成果中,含有他的一份心血。
其次,作為一位電影藝術家,一位編劇、導演,其功也不可沒。張石川一生約導演過150部影片,如此豐產的名導演是不多見的。
在這150部影片中,他導演的《難夫難妻》是中國故事片的開山之作;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以及隨後一批婦女問題題材的影片使&ldo;明星&rdo;聲名遠揚,並對20年代中國電影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導演的《歌女紅牡丹》是我國第一部有聲片;他還曾導演過左翼作家編劇的《脂粉市場》、《前程》等片。這些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頁。
張石川也極為重視研究觀眾的心理,但他只是為了更好的迎合觀眾,甚至是觀眾中庸俗的欣賞趣味。這與他既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實業家有很大的關係。&ldo;他拍電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一個字:錢。&rdo;這就不能不有損於藝術的追求。
即便如此,要使自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作品皆為廣大觀眾所歡迎,也並不是件輕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