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武皇帝李克用(十七) (第1/2頁)
文筆生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的春天,春風拂過大地,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也帶來了新的變數。契丹族的安巴堅,這個在草原上崛起的雄鷹,開始展露他的雄心壯志。武皇李克用,這位威震一方的霸主,對安巴堅的興起既感好奇又存戒心。於是,他召見了安巴堅,想要一探究竟。
安巴堅沒有讓武皇失望,他率領著三個部族,共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雲州。在雲州之東,兩位雄主終於會面。他們握手言歡,彷彿多年的老友,更在那一刻結為兄弟,誓言要共同進退,共享榮華。安巴堅在雲州逗留了整整十天,臨別之際,他留下了上千匹馬、上萬頭牛羊作為禮物,更與武皇約定,在初冬時節,他們將大舉渡河,共同進攻那些敢於挑戰他們權威的敵人。
然而,世事無常,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的正月,魏博地區突然爆發了內亂。牙軍,這支原本應該是最為忠誠的精銳部隊,卻在一夜之間反叛,殺死了他們的長官。魏將史仁遇趁機佔據高唐縣,公然反叛,並派人向武皇求援。武皇聞訊,立即派遣李嗣昭率領三千騎兵,攻打邢州,以響應史仁遇的請求。然而,李嗣昭的進軍之路並不順利,他在青山口遭遇了汴將牛存節、張筠的軍隊,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李嗣昭因寡不敵眾,不得不撤退,這場戰鬥也成為了武皇心中的一根刺。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就到了九月。汴州統帥親自率軍攻打滄州,意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幽州的劉仁恭也感受到了壓力,他派遣使者前來,請求武皇的援兵。武皇深知,此刻的團結至關重要,於是,他向劉仁恭徵兵,並計劃攻打潞州,以解除滄州的包圍圈。劉仁恭欣然應允,派遣掌書記馬鬱、都指揮使李溥等人,率領三萬軍隊,在晉陽與武皇會合。武皇則派遣周德威、李嗣昭,聯合燕軍,一同攻打澤州和潞州。這場戰鬥,不僅關乎兩地的歸屬,更關乎武皇與劉仁恭的聯盟能否穩固。
到了十二月,寒冬臘月,天寒地凍。然而,潞州城內,卻是一片火熱。潞州節度使丁會,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開啟了城門,投降了武皇。武皇大喜過望,立即任命李嗣昭為潞州節度使,並將丁會帶回晉陽,以示嘉獎。這場勝利,不僅讓武皇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更讓他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正月甲申日,汴州統帥突然得知潞州失守的訊息,他大驚失色,立即從滄州燒燬營地撤退。這一撤,不僅讓武皇的勢力更加穩固,也讓汴州統帥意識到了武皇的強大。四月,天子唐哀帝在無奈之下,將皇位禪讓給了汴州統帥,並尊天子為濟陰王。隨後,改年號為開平,國號改為大梁,標誌著後梁政權的正式建立。這一變故,讓天下震動,也讓武皇深感痛心。他深知,唐朝的滅亡,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意味著他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就在這時,四川的王建派遣使者前來,勸說武皇各自稱王一方,等到擊敗叛賊後,再尋訪唐朝宗室的後裔來繼承帝位,然後各自迴歸藩鎮守衛。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提議,然而,武皇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回信寫道:“我私下裡想到本朝遭遇的困境,偉大的事業淪喪,我未能挽回國家的頹勢,深感自責。我默默占卜,仰望天空,感嘆這災難的根源,心中永遠痛苦。看著國家的混亂卻無力挽救,只能徒然發誓要盡忠報國。”
武皇在信中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立場:“您專門來信,對我過獎有加,我閱讀之後,感到非常驚駭和不安。淚水沾溼了衣襟,像申胥一樣悲憤;汗水溼透了脊背,彷彿聽到了蔣濟的勸言。我歷經兩朝,受恩於三代皇帝,位至將相,又是皇室宗親。朝廷賜予我斧鉞以專征,讓我出征討伐罪人。二十多年來,我征戰沙場,卻未能斬下新莽(指篡唐的朱溫)的頭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