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城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安寧和王晶晶上小學啦!為了方便接送,他倆把戶口落到了奶奶的戶口本上。 這下,張永麗只好放棄了攝影和繪畫的業餘愛好,當起了“全職奶奶”,每天中午接送孫子孫女,給他們做飯,忙得像一隻旋轉的陀螺。 為了保證孫子孫女的身體健康,張永麗制定了每日的食譜,而且每天吃的飯都不重樣。 星期一吃粉條、白菜、芹菜、豬肉包子;星期二吃豬肉、芹菜和韭菜餃子;星期三吃排骨米飯,還有西蘭花、胡蘿蔔、冷盤;星期四吃魚,鱸魚清蒸,素炒洋芋絲,白米飯;星期五吃肉夾饃。張永麗每天都按照食譜到超市採購食材,然後回家做飯做菜,忙得像一隻旋轉的陀螺。等把飯菜做好了,放在鍋裡熱著,張永麗一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又去接孫子孫女回家。 一路上,奶奶拉著孫子孫女的手,一邊走一邊嘮叨:“上學要認真聽講,不要和同學打鬧。”孫子孫女則嘰嘰喳喳地說著學校裡的趣事,祖孫三人其樂融融。 回到家,張永麗讓孫子和孫女換鞋,洗手,坐在飯桌上,她飯菜從鍋裡拿出來,擺在餐桌上,她則在一旁欣慰地看著。 看著孫子孫女吃得津津有味,張永麗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她覺得,自己雖然辛苦,但是隻要孫子孫女健康快樂,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時候看孫子孫女吃飯速度太慢,她給他們餵飯。雖然這樣麻煩些,但看到小孫子和孫女能多吃一點飯,心裡高興。她說,“孩子小,自理能力差,幫助喂一餵飯,沒有關係。” 但張芳芳卻不這樣看,認為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惰性,不利於孩子成長,但張芳芳也沒有辦法,因為她沒有時間回家吃飯,只能看著婆婆寵愛孩子。 有時候兩代的教育觀念不一樣,強求也不可能。 張芳芳買了一輛別克 臥車,每天下班後,她開著車去學校接孩子,然後回到安東市大學教師樓。 日子就像水一樣悄悄地流走了。張永麗每天持續著這樣的重複工作,心裡也有一些苦悶,因為她畢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是為了孫子和孫女的健康成長,只好放棄了這些業餘愛好,保證他們能吃上可口的飯菜。 孫子孫女上了二年級,張永麗覺得這樣的生活會讓自己慢慢地衰老下去,特別是大腦會衰老下去,便恢復了原來的愛好。 張永麗在微信群裡發出倡議:“老友們,咱們承擔著第三代的教育任務,那麼我們就把我們照顧孫子和孫女心得體會寫成小文章,配上圖片,印一份小報,發給大家,相互學習和交流。” 這些爺爺奶奶們聽到張永麗的倡議,便紛紛響應,因為閒在家裡時間長了,肯定損害健康,不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們表示,“這個倡議挺好,這樣我們可以正兒八經地寫一些文章,既鍛鍊大腦子,又教育了孫子孫女,免得時間長了,我們自己也成了新的文盲,字不認識了,也不會寫字了。” “人老了不能讓腦子閒下來,那樣就會得痴呆症,動一動筆,寫一寫文章,我覺得這個辦法很好。” “張老師這樣說了,我們就按照張老師的意見辦吧。” 張永麗見她的倡議得到社群老人贊同,一不做二不休,買了一臺電腦和彩色印表機,就在家裡開工了。 這份16開兩個頁面的小報,剛開始她自己寫稿編稿,因為沒有多少老年同志供稿。每次印100份,發給社群的老友,後來,這些老年同志覺得這張小報 對自己有幫助,便積極開始寫稿,拍攝圖片。 這些老年人有許多是當過老師,當過幹部,有的就從事過文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文字基礎,寫這種小文章,簡單就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拿,根本不是難事。他們便成了這個小報的義務撰稿者。 他們積極參與,使這張小報在在小區慢慢地有了閱讀者,老年人覺得這第小報挺有看頭,寫一寫自己的生活,寫一寫孫子孫女的生活,覺得挺有意義,心情開朗起來了。 張永麗說,“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就是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現在既然承擔義務輔導第三代的責任,,那麼我們就做好傳幫帶吧。” 張芳芳看到婆婆辦得這張小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