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長公主 (第1/2頁)
樸實的山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王除了正妻,還有五六個妾室,他的兒女也多,有八子四女,他對所有的子女都談不上喜歡,唯有楊文安這個長孫入了他的眼。
楊文安他從小帶在身邊養著,所有的事情他沒有讓兒子參與,卻讓長孫都參與其中。有時候他恍然間,總感覺楊文安就是他和沈氏的兒子。
安王與皇后、王家、長公主、女婿賀宏幾人來往密切,經過長時間的謀劃,行事也可算周密。
由皇后說服皇帝,出京避暑,帶走絕大部分禁軍,由他的女婿帶東郊大營的兵馬逼宮,而長公主只負責將東郊大營的兵馬放進京城,然後如舊守住城門就行。
至於張亭所帶進京城的那兩萬人他們完全不看在眼裡,因為張亭到西郊大營的時間不長,而西郊大營練的主要是新兵,他們認為都是很容易對付的。
對於京外的各方兵馬,沒有皇帝的兵符是調不動的,而那兵符皇帝一直都隨身攜帶著。皇帝離京城這麼遠,無疑是遠火救不了近火。
所有的事情計劃妥當,當晚,安王為以防萬一,帶著楊文安與沈氏早早的來到他另一處私密的住處,就在皇宮附近。這也是為了等賀宏攻下皇宮時,他們能及時出現主持局面。
看時間點東郊大營的兵馬已開始入城,安王藏身的院子卻被官兵毫無聲息的圍了起來。護衛發現告訴安王時,他根本就反應不過來。
他來這秘密據點時,為了不引起他人注意,隨身的護衛並不多。很快,他的護衛們就全部倒下,安王爺孫倆就被捉拿住。而還沒有被捉拿住的沈氏卻一刀自盡了。
這可讓安王大驚,以為沈氏是不願受辱而自盡。
安王對著即將死去的沈氏懺悔,說他對不起沈氏,沒有能陪她到老,是他連累了他。
那知沈氏卻笑了起來,像是得到了解脫般:“妾謝過王爺多年來的寵愛,妾也很想與王爺終老。只是那夢郎的死,始終是妾過不去的坎,所以王爺,是妾背叛了你,妾沒臉再與你同行。”
沈氏在安王的震驚中沒了氣息。
安王與楊文安被抓,安王府的人自然也逃脫不了。
一連幾日,百姓們只看到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兵到處圍府抓逆黨。聽說刑部和大理寺的牢裡都人滿為患。
這一夜,荷花自是不能入睡,一直坐等前面的訊息傳來,直到孟冬瓜回來說賀宏已死,安王已落網,京城的局勢沒有亂,心才徹底放下來。
這場叛亂所有的線索都來自於西市故事吧裡客人留下的故事,誰敢肯定就一定不會出錯?又有誰敢肯定留故事的人沒有被發現?故事不到最後都有反轉的可能。
次日裡,荷花聽說那沈怡雪自盡的事情,心中也不甚唏噓。想來那沈氏應該早就被安王的真情所感動,唯一支撐她做到最後的就是夢郎的死吧。
荷花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就這樣相信一陌生人,其實有著很大的風險。
京城裡出了如此大的事情,皇帝在趙州行宮哪能再住,只能趁著酷暑又往回趕。即使再趕,皇帝的御駕到達京城已是七月中了。
皇帝御駕回京,太子和大臣們出城四十里迎接,而原來護送御駕的兩萬禁軍卻去了城郊的西郊大營。
這時眾臣才反應過來,原來護送御駕出京的並不是禁軍精銳,而是西郊大營的將士們。所以安王謀反的那天,皇宮周圍出現的三萬禁軍精銳並不是虛張聲勢。
事實的確如此,孟冬瓜既然早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與皇帝一商量,就順水推舟。只是在皇帝出城時故意西折一下,就將原本帶出京的兩萬禁軍精銳與西郊大營的將士對調,然後再繼續北上。
所有人都不會想到,皇帝敢做如此大膽的調整,將自家的安危置之不顧。
讓皇帝做出此如重大決定的原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