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楓FiyHq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國天下事,尋常百姓家。如果沒有家,也就沒有歸宿,一個大家族能順延千年而不衰,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於家訓,沒有一個好的家訓,族規,就沒有一個有優良品行的後代子孫。
教育的本質來源於自身的修養,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齊家,指的就是成立家庭,那麼為什麼修身在齊家之前,修身指的又是什麼,非要修身之後再齊家。
個人觀點以為,這應該就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先有一個良好的自我修養,那麼什麼才算得上是良好的自我修養?其實一個好的自我修養不外乎三個字忠,孝,仁。那麼何為忠,忠指的是國家還是家庭,其實忠指的意思比較廣泛,那要看身處何位,如果身為將軍對國家是為大忠,對家不能盡孝,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忠孝不能兩全。
仁又怎麼講,這裡的仁並非是仁慈的仁,而是仁者之人,胸懷仁義方可海納百川,古往今來,歷史長河之中不乏仁義之輩,真正的仁者有大義,在大是大非面前絕不讓步,所以仁字是依靠後天的人生境遇,慢慢磨鍊出來的。
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傳承千年而不朽,世界上有沒有這麼好的家庭教育,讓後代子孫一直蔭其所佑,國外傳承百年財富的大家族,著實不在少數,可是把好的家教傳承千年的,卻找不出來一個。
孫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儒家的首代宗師,著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才,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倡導仁,義,禮,智,信。
據資料分析,孔子後代分為內孔和外孔,孔子已有第八十五代,但真實家譜只有第五代孔仁玉,但是孔家的後人,一直都被歷代君王所推崇,不斷的給孔子後代世襲。
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管江山如何更替,歷史怎樣變遷,孔子的後人能一直屹立不倒,這其中有什麼原因麼?這就是典型的封建君王手段,為了達到同化所用的一系列必要的手段,為什麼儒家思想能貫穿中華歷史幾千年而不衰。
其實無外乎中庸之道無為而治,那麼什麼叫中庸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於處在社會之人,需要依據人性進行修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那麼為什麼歷代君王,都這麼推崇儒家思想,其根本目的在於鞏固統治,要用一種思想來同化民眾,以求達到穩固江山的實質目的,儒家的思想其中心思想到底有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以個人觀點來看,儒家思想有君臣有別之說,妻子一定要聽丈夫的,讓社會和國家有了秩序,讓社會階層分明,三教九流有別,一個學派一旦成立,就會有一種精闢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裡面所孕育的學說又可傳承千年。
一個大的教育家,也必定有一個好的家訓,族規,家訓讓後人嚴律己身,族規讓後人時時清醒,所以孔子後人被歷代君王以文職世襲,從春秋直到清朝,不得不讓人敬重其家族的人才輩出。
孔子在世之時,也是周遊列國,屬於大器晚成,門下收徒三千,賢良七十二,孔子成名之後,也成為了列國君主的座上賓,紛紛邀請孔子講學立說。
孔子之所以能被後世永遠銘記,其根本原因,是因其有大作傳世,而且千年不朽,財富能傳承千年的不多,但思想傳承千年的著實不少,什麼思想才算得好,只有符合當下才算的上是一部好作品。
那麼這麼好一個人,為什麼會在十年動亂期間大肆批鬥,當時的口號就是反孔反修,其中反孔就是反對孔子的教育,因為儒家思想貫穿了封建社會幾千年,反修指的是反對修正主義路線。
直到十年動亂過後的三四十年以後,才算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