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頁 (第1/2頁)
看長亭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誰也不敢因此輕視皇帝,前內閣次輔沈明山敗的莫名其妙,首輔嚴明華也成了若有若無的存在。這兩位在先帝時分庭抗禮的重臣都無聲無息地淡去了身影,誰也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有沒有皇帝的手筆。加上先前皇帝聖體抱恙,朝臣附和沈明山強立太女一事便如大山一般壓在她們心上,只等皇帝發作。世家更是作繭自縛,以為皇帝那時要不好了,想快一步立了太女,從幼主手中分了權勢,而今想反悔已是不可能的了。
一個生父出身微寒的太女,絲毫不與世家親近,幾乎斬斷了五代以來皇帝自世家所出的舊習。但這個與世家毫無血緣關聯的太女正是她們一手擁立的,聖旨已經昭告天下,不容轉寰了。
而皇帝雖然年輕,心思卻不在後宮上,滿宮世家所出的侍君竟無一人留的住她,此種徵兆已經凸顯,卻也只是個別人才發覺。朝臣們只覺得皇帝勤政勞務,又兼著以孝道標榜,揚言要與民間一般,為先帝守孝三年,因此才格外耐得住寂寞,整月宿在勤政殿裡,只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
蒼老的聲音響起,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都等著首輔的回答。嚴明華從軟凳上站起來,道:&ldo;陛下,臣以為要破除謠言,還信陽王一個清白,何不派遣官員去她封地一看究竟。&rdo;
立即有大臣反對道:&ldo;先帝尚未有這般舉動,閣老說這等話,是要讓陛下違背先帝之命嗎?&rdo;
一時間朝臣附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即有大臣出言道:&ldo;若是要看,也不能只看一位藩王的,如此行事,恐怕會讓信陽王心生間隙,倒不如將諸位藩王的封地一同視察了,也是彰顯朝廷的公正。&rdo;
楚晙抬手,議論聲止,她漠然道:&ldo;依閣老之見,又該派誰去呢?&rdo;
嚴明華看向四周,她視線所過之處,臣子們微微避開,都不願去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她看了一圈行禮道:&ldo;老臣以為,不如就讓兵部吏部戶部的三位侍中去看看,正好她們也是欽差大臣,身負皇恩,想來也不至怠慢了信陽王,讓宗親不安。&rdo;
這次的朝會上並無宗室大臣,眾臣豈不知皇帝的意思,但嚴首輔既然這麼說了,以她馬首是瞻的幾位大臣紛紛出言相助,楚晙看著地上摔的亂七八糟的奏摺,一甩袖子道:&ldo;內閣六部尚書留下,其餘的都退下罷。&rdo;
大臣們有序離場,內閣之中便只剩下寥寥數人。楚晙命宮人看坐,奉上涼茶,在場的大臣都明白,恐怕還有要緊的事情需商議,以皇帝此次的神情來看,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果然待宮人收拾完地上摺子後,楚晙悠悠道:&ldo;先帝在時對信陽王信任有加,因出自同宗,原是堂親姐妹,情分非比尋常,若無差錯,朕也不願違背先帝心意。&rdo;
這等話一出,還不明白的便是傻子了。方才六部與內閣都不曾開口,因為她們早料到後頭還有這麼一出。皇帝既然能讓信陽王進京,恐怕就沒想讓她離開,兵部尚書進言道:&ldo;陛下,自成武年起,朝廷便設鎮威司在藩王封地內,代陛下與朝廷巡視藩王封地,下聽民情,上承天恩,這是早有的規矩。&rdo;
巡視大約是個委婉的說法,倒不如說是監視。戶部尚書也道:&ldo;國庫空虛,陛下向來勤儉愛民,宗室也應當如此才是。只是有傳言稱信陽王性喜奢靡,非金器不肯用,玉器不肯食。其王府中瓷器更有千窯一樽之說,這未免太過靡費。倘若是謠言,那造謠者居心叵測,是為離間朝廷與藩王,陛下與宗親,理應徹查才是。&rdo;
楚晙道:&ldo;哦,竟有這等說法。信陽王呈上的貢品中是有這麼一隻碗,瓷如新雪,更勝清輝,想必也是這千窯一樽裡的佳品罷。&rdo;她的目光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