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在科學技術上解決了準確預報的問題,是否一旦準確預報了地震,就一定能夠防禦、減輕甚至避免地震災害了呢,其實也不然,事情要複雜得多。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提出了&ldo;大防禦&rdo;的思想和戰略,認為震災防禦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震災防禦是指震災預防,而廣義震災防禦則是指在狹義震災防禦的基礎上,透過一系列進一步措施,在地震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採取減輕災害的應急措施,並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保證災區人民不再遭受新的傷害。這後者便稱為&ldo;大防禦&rdo;戰略。《地震社會學初探》書中指出:&ldo;所以要提出大防禦,是因為震災的發生是一個過程。它始於地震的發生,卻並不止於地震的停止。地震之後,由於人類生存條件的被破壞,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一系列繼發性災害,如火災、水災、饑荒、瘟疫等。這種種繼發性災害將會繼續傷害倖存下來的人們。因此,震災防禦應貫穿在震前、震時、震後這一全過程中。&rdo;全面的地震災害防禦必須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這就是:&ldo;第一,震前作好一系列防範工作,以求地震發生時不至大規模破壞人工建築等人的生存條件,進而傷及人的生命;第二,地震發生時,在人工建築物等生存條件遭到直接破壞時,人們運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智慧和知識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條件,儘可能地避開危險,儲存自己;第三,地震發生後,防止發生新的繼發性災害。這一條通常被認為是救災的內容。其實,既然是防止它的發生,那就應當屬於震災防禦的範圍。&rdo;由此也就可以看出,震災防禦是一項具有廣泛內容的社會活動,它需要動員包括政府、科技工作者、公眾和社會群體等各方面的力量,透過各種手段,防護人的生存條件免遭破壞,從而使災區人民能夠正常地或基本正常地生活。這一戰略思想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至今依然有著它的現實價值。穿越地獄的行旅
行走在地獄邊沿(5)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我對災害的研究同樣是一個混雜著痛苦和艱難的過程。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為&ldo;穿越地獄的行旅&rdo;。大地震中我是偶然地被遺忘在地獄門口,而這次則是我主動下了地獄,有一點&ldo;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rdo;的勁頭。
1983年春天,我著手組織唐山抗震救災史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就是《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書。鑑於當時依然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我為自己確定了幾條準則:堅持實事求是,要反映出地震前後的歷史真實;要為後人多保留一些歷史資料和可以借鑑的經驗;要站在社會公眾角度反映這場災難,反映出人民的心情和感受。這些想法在今天看來太普通平常了,但經歷過20多年前那個時代的人們都會想到,這些想法本身就承擔著許多風險。值得欣慰的是,我在研究和編寫工作中堅持了這些準則。這才使得《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書至今依然有著它的價值,依然為人們所看重。
研究唐山抗震救災史,其中必然地會涉及、甚至要對中共唐山市委十年中領導的抗震救災工作作某種總結和評價。但是,由於&ldo;文革&rdo;造成的分裂和影響,從市委機關幹部到各級黨組織成員,對許多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為人們完全接受的看法或見解。&ldo;文革&rdo;遺風還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思想上。繞開這些問題根本不可能,而如完全適應這些矛盾著是要求,同樣不現實。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對我說:作成這件事,你得找一個後臺!問:什麼樣的後臺?答:胡耀邦那樣的!我明白這話的意思:這件事太大,你根本不能做。後來出版社在接受書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