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員調換,每天都會遇到大量問題。特別是公用局來支援工作的司機,他們自身及家庭也有很多困難,經歷了最緊張的十幾天後,經請示逐步將他們放送回原單位。
在地震後大約十多天,我帶領主要技術骨幹開車去到了唐山市區。一路上,我們在車中只要聞到陣陣惡臭刺鼻的腐屍味道,就能從車窗內看到路旁和倒塌的建築物瓦礫中擺放著的一排排遇難者屍體。行車穿行唐山市區,幾乎所有建築都被夷為平地,震中就在唐山市區的腳下。我們個個心情沉重,回來後好多天後,只要聞到飯桌上的鹹菜就會聯想到屍體的臭味,噁心不止。
我們夜以繼日地忙碌。在緊張繁重的工作面前,現場人員的飲食起居無規律可言。20多天後我患上嚴重的痢疾,仍堅持到在8月下旬,我奉命調返回市局,此時地震現場工作也進入尾聲。
從發生地震那一刻起,我沒有同自己的家人聯絡過,局人事處同志專程看望了我在大港油田的家人。地震一個月後,我回到大港油田的家中,僅僅休息兩天就返回工作崗位,因為當時監測預報任務依然繁重。11月15日我第二個女兒出生後第六天,發生了寧河69級強烈地震,它也屬於唐山老震區餘震序列。
在當時地震部門始終把主要工作職責重點放在震情監測和預報上。我從現場回到局內很長時間後,仍然堅持每天簽發一期《震情簡報》,分為兩類:一是發到各區縣局的,一是專門呈報市委主要領導的。大約是在9月份以後,才改為每週一報。
回眸歷史奮力前行在親歷唐山大地震中,歷史讓我站到了天津地震應急指揮和現場工作組織者的位置,直接經歷了那場災難的洗禮。多少年過去了,當時的震感和震災現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那是一種割不斷的記憶。
當時朝夕相處、風雨同舟,共同經歷了災難考驗的許多地震工作者和老同志,很多人已經離開了工作崗位,有的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心中。
當時交通工具緊缺,沒有行動通訊工具、也沒有設錄影裝置,連bp機也是若干年以後的事。更沒有基於計算機平臺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現狀,我們甚至都不能夠及時為政府提供大地震的準確地點。&ldo;728&rdo;凌晨在市委緊急會議上,市政府領導期待和無奈的目光使我永遠難忘,一生無法釋懷。
時間過了20年,國務院主管領導要求國家地震局必須在震後第一時間向中央提供地震災區的震情、災情和社情資訊。1996年在上級支援下,我主持研製&ldo;地震現場動態影象傳輸系統&rdo;,應用國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衛星通訊裝備,科學整合,自主開發程式,研製開發成功裝備地震現場應急隊伍的便攜、移動、全天候和抗惡劣環境野外&ldo;輕騎兵&rdo;。開創性解決了地震應急災害現場影象壓縮、儲存與資訊實時傳輸等難題。1999~2000年兩年間,中國地震局將該系統裝備到全國15個地震重點監視區的省、市地震部門,在地震應急快速響應和現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在首都圈防震減災系統工程中進一步完善升級,應用到北京、河北和天津。2004年我編著出版了《地震現場應急通訊技術系統及裝備》。
唐山大地震時我在天津市地震應急響應和地震現場的組織指揮等經歷,是我後來專注於防震減災資訊處理技術研究的動力。我把這些年來的勤奮工作,艱苦攻關作為自己一生對那段歷史的紀念和對在震災中24萬死難同胞的深深悼念和緬懷。
唐山震波蔓延的日子(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伊夫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嘯,據路透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