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航行靠航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李的呼市味道》
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呼和浩特,這座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底蘊的城市,靜靜佇立著。
老李,一個土生土長的呼市人,年過六旬,身材敦實,臉上總是掛著和善的笑容。他經營著一家不大的餐館,餐館位於舊城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但卻是許多老呼市人心中最地道的“家鄉味道”。
第一章:老李的餐館
清晨,天剛矇矇亮,老李便早早起床,騎著他那輛吱嘎作響的腳踏車,穿過還帶著些許涼意的街道,前往菜市場。他熟門熟路地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精挑細選著最新鮮的食材。
“老闆,這羊肉咋賣?”老李在一個肉攤前停下,拍了拍案板上的一塊羊肉。
“喲,老李啊,你可是行家,這羊可是昨天剛殺的,肉嫩著呢!”攤主笑著招呼。
老李仔細看了看羊肉的顏色,聞了聞味道,滿意地點了點頭,“給我來十斤。”
買完羊肉,老李又買了些土豆、蘿蔔、豆腐等蔬菜,還特意挑選了一些本地特產,如武川莜麵、託縣辣椒等。
回到餐館,老李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先將羊肉洗淨,切成大小均勻的塊狀,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和薑片,大火煮沸後撇去浮沫,再轉小火慢燉。這是製作呼市名菜——手把羊肉的關鍵步驟。
手把羊肉是呼市人餐桌上的一道經典菜餚,以其鮮嫩多汁、味道醇厚而深受喜愛。老李做的手把羊肉,更是堪稱一絕。他選用的是本地草原上放養的羊,肉質緊實,羶味小,再加上他獨特的調料和火候掌握,使得羊肉入口即化,回味無窮。
燉上羊肉,老李又忙著和麵,準備做稍麥。
稍麥是呼市人早餐的經典選擇,薄如蟬翼的皮兒包裹著鮮香的肉餡,蒸熟後香氣撲鼻,咬上一口,鮮美的湯汁在口中四溢,讓人回味無窮。
老李做的稍麥,皮薄餡大,褶皺均勻,每一個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將和好的麵糰擀成薄片,然後包入用羊肉、大蔥、鮮姜等調好的餡料,最後捏出精緻的褶皺。
“老李,來二兩稍麥!”一位老顧客走進店裡,熟絡地打招呼。
“好嘞,您稍等!”老李笑著應道,手上的動作卻絲毫不慢。
不一會兒,一籠熱氣騰騰的稍麥便端上了桌。老顧客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稍麥的香氣撲鼻而來,他輕輕咬上一口,滿足地嘆了口氣,“還是這個味兒!”
第二章:老李的故事
老李的餐館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做的菜味道好,更是因為他為人熱情好客,總是樂於和顧客們分享他的故事。
“老李,你這手藝是跟誰學的啊?”有顧客好奇地問道。
老李笑了笑,說道:“這手藝啊,是我跟俺爹學的。俺爹當年可是呼市有名的廚師,俺從小就在他身邊打下手,耳濡目染,也就學會了這幾道菜。”
“俺爹常說,做菜如做人,要用心,要講究。食材要新鮮,調料要地道,火候要掌握好,做出來的菜才能讓人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老李的父親曾是呼市一家大飯店的主廚,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他憑藉著精湛的廚藝,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老李從小就對父親的廚藝充滿了敬佩,立志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
然而,老李的學廚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他 16 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頂樑柱倒了。為了維持生計,老李不得不放棄學業,進入一家餐館打工。
在餐館裡,老李從最底層的洗碗工做起,每天起早貪黑,辛勤勞作。他一邊工作,一邊努力學習廚藝,虛心向師傅們請教,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技藝。
經過多年的努力,老李終於學成出師,並在父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