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唐慘王到明慘皇 (第1/4頁)
六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44年5月中都鳳陽高牆監牢br/ 唐王朱聿鍵雙眼無神地癱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午膳只動了幾筷子。br/ 幾天前,他從監吏口中得知了一個噩耗——北京城破,萬歲殉國。br/ 天塌了,大明朝要亡了。或許會有人來放自己出來,或許會被一道遺詔取了人頭,又或許會被人永遠遺忘在這中都的大牢內。br/ 但大明亡了,唐王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唐王是大明的唐王,世代受大明百姓的供養,理當為大明鎮守一方。哪有在世上苟活的道理?br/ 唐王並不在乎被關押,他已經習慣了。他自小因為父親的關係,不受祖父老唐王的喜愛。br/ 十二歲那年,老唐王想讓受寵小妾之子繼位,竟將朱聿建父子二人囚禁起來,想讓他們死在監牢中。br/ 這一關就是十六年。br/ 在十六年的鐵窗生涯中,朱聿建並沒有荒廢光陰。他吃著獄吏偷偷省下的給他們的糙米飯,日夜苦讀。br/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唐王的並沒有放他們出來的意思。終於有一天,等不及的“小妾之子”竟毒死了唐王世子——朱聿建的父親。br/ 頓時朝野震動,唐王府大亂。為了平息朝議,老唐王只得封朱聿建為“世孫”,當做權宜之計,日後再動手。同年,老唐王薨br/ 繼位的朱聿建已在牢中飽讀詩書十六年,已經是學富五車,壯志難酬。br/ 他在封地南洋內大興土木,築起高明樓,延請四方名士,教化清平。br/ 在朝中,他鋒芒畢露在宗室換授問題上和朝臣們唇槍舌劍,得罪了不少人。最終釀下大禍——br/ 1636年七月,他將當年害死他父親的兩個“小妾”之子,也是當朝親王誘至府上,亂杖擊斃。br/ 一月後,還沒等朝廷對他杖殺親王一事反應過來,清軍抵北直隸,京師告急。br/ 唐王不顧眾人反對,招兵買馬,毅然率兵進京勤王。這可犯了大忌——明朝對親王一向是“養豬”式管理:在封地內只管吃喝作樂沒人管你。敢帶兵跑出來?膽肥了是吧!br/ 前面他得罪的朝臣們一股腦的上奏疏彈劾他,“正版”崇禎帝大怒,將打入鳳陽大牢關押。br/ 就這樣,出了牢房四年的朱聿建又進了號子。鳳陽號子的檔次變高了,好歹是軟禁,但是獄吏就不是東西了。br/ 鳳陽守陵太監向朱聿建索賄。朱聿建是來坐牢的,當然沒帶錢。太監索賄不成,竟時常對宗室親王施以“墩鎖”之刑,讓他蹲著然後鎖進一個箱子裡,就露個頭出來。br/ 可憐的朱聿建就這樣又被折磨了七年,直到鳳陽巡撫發現了此事,殺了太監,好生照料唐王朱聿建。次年,1644,北京城破br/ 悲劇啊。br/ 悲劇主角唐慘王朱聿建在鳳陽的高牆中等待著。他不知道自己的悲劇能否就此另起一行空兩格,或者乾脆就此劃上最後一個句點。br/ “殿下。”小太監唯唯諾諾地在門口喊了一聲。br/ “何事?”br/ “有人來傳旨了,是聖旨。勞請殿下出來接旨吧。”br/ “明白了。”是遺詔吧,北京的那位至死都不肯放過自己啊。也罷,大明亡了,這塵世也沒什麼好留念的了。br/ 正了衣冠,唐王走出了殿門。br/ “奇怪,傳旨的不是應該是太監嗎?怎麼是兩個白麵儒生。該不是那皇帝有什麼雅好?”br/ 二人衣冠楚楚儀表堂堂,一人捧著聖旨,一人捧著托盤,上罩白布。走近一看,相貌相似,應該是兄弟二人。唐王心道一聲:皇帝好雅緻啊。br/ “參見唐王,鄙人是故登州巡撫孫元化之子孫和鼎,後面這是胞弟孫和鬥。今日特來傳達聖旨。”br/ “久聞令尊大名。”唐王一聽,孫元化?有名啊,炮痴誰不知道。帶著一群葡萄牙傭兵四處晃悠,見人就說“西洋大炮好,西洋大炮妙,西洋大炮使我快樂。”br/ 在長城修炮臺立了不少功,結果被孔有德這個二五仔背後捅了一刀,失了登州,被人誣陷,然後被那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