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第1/3頁)
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得在唐山地震現場工作期間,河北地震局的一位姓蔣的小夥子向我描述過他的經歷,唐山大震前他在唐山陡河地震臺工作,並住在臺內。1976年7月28日凌晨,因天氣異常悶熱,小蔣睡不著,就起來擺弄半導體收音機。突然間,他感到大地在搖動,本能地從心裡叫一聲:不好,唐山大震來了!就立即快步移動蹲到牆角下,躲過了隨後塌下的混凝土房頂的襲擊。據說,在同一時刻,住在另一間屋內的一對職工夫婦也是從夢中驚醒,以類似方式避開了厄運。我想,這個例項至少說明瞭兩個問題:第一,因職業和有知識的緣故,他們一旦感到大地的搖動,立即意識到是發生了地震,而且知道就是原來預計的唐山地震;第二,在地震襲來的瞬間,他們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迅速採取了適當的緊急避險、自我防護的行動,顯然是銘刻在心的防震減災意識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也許還有其他偶然因素,但上述事實是真實而有說服力的。
我還記得大地震後的另一種景象。7月底我們到達北京時,到處是用塑膠、木板搭建的防震棚,人們擔心還有強餘震會波及影響北京,夜間不敢在房屋內睡覺。這樣的景象居然一直持續到10月份,涉及幾百萬居民。而在三里河,當時的分析預報組會商會議依舊在大樓內舉行。我們在出發前往唐山前,一直住在招待所的樓內,沒想過找個帳篷或其他防震棚;還聽說住在中關村的顧功敘、傅承義等科學家固執地不搬出樓房,始終居住在家中。我想,大地震後地震工作者與普通群眾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差別可能與是否具有地震科學知識相關,正確的科學知識會使人類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產生戰勝恐懼的力量。至少在我的意識中,認為唐山大地震後的強餘震一般至多為5或6級,不會對160公里外的北京再產生破壞,沒必要遭受居住防震棚的艱苦。而當時的北京群眾可能是不敢相信地震專家的判斷了,因為我在去唐山前,拜訪了幾位過去在寧夏認識、後來返回北京的朋友,勸他們不必住防震棚,但他們對我的解釋半信半疑,仍然不敢立即搬回樓房。
大震之謎,有待探索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向地震工作者,特別是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嚴重的挑戰性難題:為什麼在一個遠離板塊邊界的地區(地質學上又稱大陸板塊內部地區),一個沒有破壞性地震歷史記錄的地方,在一個不設防的vi度區的城市,會發生震中烈度高達xi度的巨大地震?地質學家通常認為,大地震發生在較大的活動斷層上或其附近,地震是沿已有斷層的突然破裂和滑動產生的,但在唐山地區並沒有發現相應的活動斷層(甚至近年來,靈敏度很高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也沒有探測到這樣的斷層活動),唐山的地下究竟有什麼特別結構和變形過程,會爆發出這麼巨大的地震能量?大震前為什麼沒有小地震(前震)活動?或者是當時的儀器不夠靈敏因而探測不到?大震前,地震工作管理部門曾受到來自唐山等地區觀測異常或地震預測的報告;在震後的總結中,也列出了大量震前的可觀測異常現象,但為什麼在震前不能做出準確的識別和判斷?這些都是當今世界地球科學中的難題,也是地震工作者無法迴避的。可是,30年過去了,但仍然沒有看到完滿的解釋,探索的道路依舊還很漫長。
從歷史記錄看,在華北地區,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這樣的事件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才發生一次。因此,它對於地震科學研究是一次極為珍貴的機會;唐山也就應是一個重要的觀測和研究基地。我在寫研究生畢業論文時,曾經試圖從世界範圍的例項比較,探討唐山大地震的發生原因。可惜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方面的研究不夠詳細和深入,以後也未能堅持下來,現在想起來,仍感到是莫大的遺憾。
親歷唐山震後三個月(3)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