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1/4頁)
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個應急避險場地,就這樣誕生了。
2004年,北京市的有關領導在北京減災協會開會時表示,北京市要推廣市地震局和朝陽區的這一試點工程,建設更多的避險場地,初步要求每個區要有一個面積比較大些的。中國地震局也要求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大中城市,要考慮建設應急避險的場地和設施,而且,國務院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裡也明確提到要這個問題。各省、地、市的許多領導和專家,陸續來到北京朝陽區元大都遺址公園考察學習。
2006年來到了從北京市開始考慮防震減災立法時起,已經又是十年。北京市在市政府領導下,吉林副市長具體負責,由北京市地震局具體指導,已經在各區縣建設了20處應急避險場所。全國各大城市,也紛紛開始了這項工作,像上海、天津、汕頭、廣州、南寧、青島、廈門、大連等等,都開始注意並實施了應急避險建設工程,並且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其功能,注重實用,平時常備不懈,緊急時派上用場。這項工作看似不大,卻引起很大反響,這是為什麼呢?brby hzyben fro 正是因為所想到的是群眾最需要的,是減輕災害的基礎設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受到了群眾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從各級政府到人民群眾,對防災減災比以前更重視了,更關心了,安全意識和防災意識比以前加強了。
我又想起了當年學校校園裡的那幾百人居住的、連成一片的&ldo;防震棚&rdo;。30年過去,只是瞬間。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安全意識呢?也要同步發展,包括建設&ldo;應急避險場地&rdo;在內,我們要更周密、細緻地思考減輕災害的各項具體措施,把防震減災的工作做得更好。
是以此文,紀念唐山地震30週年,祭奠逝去的亡者,鼓勵從事防震減災工作的同事,腳踏實地地為國家和人民的平安康樂,多做一點貢獻。
銘記與思索(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金磊儘管1976年7月28日那場巨災已過去30週年,儘管經過近30年的努力唐山災區已消滅了災難痕跡;儘管現在一二十歲的唐山青少年甚至不太知曉歷史上曾發生的那場噩夢;儘管與新唐山一同走來的還有無數個來自國內外的建設榮譽和獎項,但在唐山大地震30週年到來的&ldo;大日子&rdo;面前,作為每一位國人都該認真梳理思緒。我作為一個已經走上防災減災之路近20年的城市建設科技工作者,尤願以自己的感受,也來一個驀然回首,因為唐山大地震的記憶確能讓人產生一種激情的書寫及思索。
我是天津人,唐山大地震時恰逢高中畢業,是地震使天津也成為重災區之一,是地震讓天津留下更多的高中畢業生為天津城市建設恢復而工作,我也正是這樣的幸運者。而更是由於留在天津做了工人,使我要再次讀書,而步入大學更讓我畢業後自覺不自覺地從事了近20年的防災減災研究。
現在我都記得清地震中那聲巨響記得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和弟弟被大地震搖醒。此時,室內電燈已不亮,由於劇烈的晃動,拉線開關的燈繩已找不到了,我在黑暗中拿起凳子放在床上,可由於晃動太厲害,我站立不穩從高處摔了下來,這時才意識到是發生地震了。由於此前沒有對大地震恐怖的認知,甚至認為很好玩,是在爸爸的催促下我和弟弟才跑出房門下了樓。
當全家人及全院鄰居陸續跑到院子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居住的院落對避難十分危險),就聽到附近大街小巷中傳來的哭聲與叫聲,這才開始意識到我所在的城市發生了&ldo;災事&rdo;。我和弟弟幾乎猛然想到了我們的那些寶貝:地震前夜的7月27日晚上,天氣悶熱,我們全家還有從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