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56年建造的橫跨薊運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蘆臺大橋,原來橋面上為飛天雙拱,此時已被地震摧毀斷裂,大橋橋身已經側斜跌落河中。所有車輛都停留在蘆臺鎮對岸公路一側,我們下車在道邊後看到很多地震後形成的仍在噴沙冒水的環形泥沙穴群。
解放軍舟橋部隊正在緊張地搭建舟橋,在薊運河西岸岸邊,我巧遇到當時主管農業的市委副書記馮勤,他是我在黨校學習時的班長,他孤身一人從寶坻縣趕到寧河縣。我們一塊步行走過舟橋,到達對岸後分手。大約在下午1時我們一行七人橫穿蘆臺主要幹道,沒有看到一間完好的民房,那些土坯房在地震中埋葬了我們多少百姓啊!只有殘留的門樓依然孤獨地站立在雨中。我們不時能在道路兩旁,街道空地上看到並排擺放的死難者遺體,七八個一堆兒,覆蓋著棉被和衣物。看到眼前的慘狀,我們心情極其壓抑,感到難以名狀的沉痛,因為我們是地震工作者。死難者也是我們的親人啊!
在縣委那座未被震倒的三層磚混辦公樓前,我見到正在指揮救災的縣委常務副書記張雲祥,我們在寧河地震臺選址和為地震臺選調地方幹部工作接觸過很多次,我們瞬間相對無言。我簡要把我們到達現場的意圖向他通報,告知他準備把地震專業隊伍的前線指揮部設在與蘆臺一河之隔的寧河地震臺站。
下午3時許,我在薊運河畔等待林啟予局長和後續隊伍。在壓抑、勞累和鬱悶中無法顧及雨後滿地泥濘,不知不覺在河邊亂石堆中睡過去幾分鐘。
我們現場人員集結後回到蘆臺大橋西岸的寧河地震臺,現場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由我負責現場工作。
在距離臺站約百米的途中,又突然發生了18時45分的71級強烈餘震,我和抗震處彭國傑當時正走在泥濘的河渠道路上,站立不穩,無法行走,看到河水水面劇烈地晃動、翻滾。此後,我們在地震現場經歷了數十次5級以上有感地震,地震晃動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地震現場30個日夜市人防派來的軍用無線電臺和部隊通訊兵戰士,公用局支援的機動車輛和司機陸續到達現場指揮部‐‐寧河地震臺,首先保證了通訊和交通的暢通。我們架設地震儀器連續觀測記錄和報告地震活動情況,用電臺保持同市局和市政府的聯絡通訊。
我在震災現場應急指揮(3)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大家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隨後,現場指揮協調和人員生活成為突出問題:停電,無水,沒有糧食。經請示後決定由我和地震臺長劉化洲,分析預報負責人楊國軍組成現場領導班子和臨時黨支部。劉化洲同志負責生活後勤,他是本地人,原本是寧河縣糧食局系統的模範糧站站長,他去附近的糧庫憑關係借到幾袋麵粉。頭幾天的生活用水是從附近一個停產倒閉的公社工廠的廢水櫃中取來加熱後飲用,後來我們就在院裡臨時挖了水坑,取用地表鹹水解決燃眉之急。
我們每天都將現場觀測記錄到的地震情況加以分析上報,綜合面上情況後再提出現場意見,及時報告給上級。約一週後,後方陸續解決了我們現場的生活問題,特別是飲水、食品餅乾和發電機等,部隊同志帶來軍用戰備壓縮餅乾,也和大家一塊兒分享。
現場人員最多時達到30餘人,其中有兄弟省市派赴現場參與監測考察的地震專業人員。江蘇、安徽省單獨在寧河縣北面的板橋農場架設臨時地震臺,堅持了很長時間的觀測記錄。
我們在現場還組織技術人員,對蘆臺鎮及其周邊地區的地震宏觀破壞,做了考察,繪製圖件。當時,震後的災害評估並沒有作為地震部門的職責。
現場行政組織工作的壓力不比業務技術工作壓力小。車輛、司機、住宿、飲食生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