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傢伙還抨擊起時政來,尤其是朝廷西南用兵的策略,那說起來還真有幾分真知灼見,對於好大喜功的王驥等戰將更是痛罵不已。
這虧得在雅間,關起門來說話,這要是讓東廠的密探聽了去,那說不定要倒多大的黴呢!
要知道。這王驥跟王振的關係。那可是不一般,要沒有王振背後支援,這麓川之戰能夠曠日持久的打下去嗎?
孟巖在錦衣衛內的秘檔中看到過一些數字,還有一些殘酷的沒有公開的真相。
明朝對麓川大規模的用兵已經有兩次。第一次是失敗了。第二次呢。勝利了,但這個勝利也只是慘勝,不管是大明還是麓川。死亡軍民歷年加起來快有百萬之數了!
死的大部分都是青壯,這些是什麼,是勞動力,是創造財富的主力。
而且朝廷還要徵調糧餉支援戰爭,必然又要加重百姓的負擔,一反一正下來,損失不可謂不重。
當然,對於野心太大的土司,朝廷教訓一下也是應該的,不然這些人也該得寸進尺了。
但是幾十萬人的戰爭,一打就是七八年,這可真是一個無底洞,若是按照後世的人的目光來看,這仗應該打,而且還得是狠狠的打,最好把東南亞的小諸侯們都打怕了,打的他們都歸順中央王朝那是最好了。
這樣也省的後人麻煩了,弄了那麼一堆的事兒。
可是,在眼下這個時代,那些地方,說白了也就是在半開化時代,根本不值得如此大動干戈,只是這些傢伙不斷的襲擾邊境,不勝其擾,一仗打疼了,就能安生幾十年。
這也是大明朝從實際出發,做出的正確選擇。
兩征討麓川之後,人家都已經被打服氣了,就沒有必要在死纏爛打了。
但是,靠軍功升官發財的軍官們不樂意了,不打仗,他們沒軍功,沒軍功哪能升官發財?
這王振呢,除了斂財之外,也還是有些政治抱負的,其實也就是為了爭一口氣!
當年他讀書不成,當了一個小小教委的官兒,結果還當不好,被人排擠,結果一氣之下,揮刀自宮,進宮了!
所以他特別跟朝中的文官們過不去,尤其是那些科舉上來的,個個都以大文豪自居的。
你們這些文官,開口聖人教化,閉口聖人治國之學,能為大明朝守衛邊疆,開疆拓土嗎?
就憑你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能讓這些蠻夷和化外之人心服口服,不侵擾邊關嗎?
恐怕人家未必聽得懂你說什麼?
靠什麼,還不是要靠刀槍,武力,從來沒有聽說有人能夠用嘴能夠開疆拓土的?
大明朝的江山也是用刀槍掙下來的,所以王振倒是被朝中的武將們喜歡。
王振喜歡打仗呀,武將們當然喜歡了,打仗就能升官發財,還能封妻廕子,多好的事兒?
可文官們呢,天天在朝廷上唱反調,說這個勞民傷財,那個說什麼禮儀之邦,要以仁恕之道教化蠻夷……
不就是多給些絹帛而已,給他們就是了,等他們形成了依賴,自然也就歸順了!
是呀,這些蠻夷是喜歡上絲綢、瓷器,可大明朝還沒到富庶到有錢隨便任性的地步。
這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大明朝也不是年年大豐收,總有收成不好的時候,這東西給少了,不樂意了。
好嘛,你不給我,那我直接自己動手拿就是了。
於是,矛盾就來了,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你自己是謙謙君子,可別人不是。
對於麓川之戰,孟巖是持一定支援態度的,仗要打,但是也要量力而行,被自己家後院都沒顧上,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現在,大明朝就是顧頭不顧腚,麓川之戰是打了,可沒徹底解決,隱患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