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諍糜巡�g向他投降後,毫不手軟地以法殺之,這樣的人,能被義憤所激嗎?最大的可能,是于禁揣摩準了曹操想拿青州軍開刀而不忍心的矛盾心態,他替曹操出手給青州軍一點顏色看。這樣的人,每做一件事情,必定是理性的選擇,必定要精心地策劃。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于禁對青州軍下手,是想在曹操面前出風頭,在青州軍告狀後他不急於申辯而是忙於工作,是想在曹操面前出更大的風頭。
宛之戰中,于禁沒像典韋那樣殺敵,只靠勒卒、討青州軍、修工事三件作秀的事情,曹操“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一個“於是”,說得很明白,如果沒有在宛之戰中的出色表演,曹操也不會“錄”于禁的前後功的。很多時候,老黃牛往往得不到提拔,那些對著主子搖尾巴的哈巴狗,往往備受寵愛。
三國第一大忽悠曹操被泰山第一大忽悠于禁忽悠了,曹操就在最關鍵的時候,把三萬精兵交給於禁,讓他去最關鍵的樊城,充當最關鍵的解圍人物。時窮節乃現,當個人危險到來的時候,于禁再也不裝給曹操看了,就現出自私自利的本質,投降了!就連昌豨,也被好朋友于禁忽悠掉了性命。
朋友是用來出賣的———
昌豨是一個皮球,你一打他,他就癟了,你一鬆開手,他就鼓起來。
歷史並沒有記載昌豨是哪裡人,《三國志·武帝紀》裡,在記載曹操的偉業時,提到昌豨是“泰山寇”。那時做寇的,一般都是在自己老家附近,看來昌豨也是泰山人,和于禁是老鄉。歷史記載,二人還是老朋友。
這一天,小於和小昌在一起喝酒。小於說:“現在到處打仗,我們去當兵吧,最起碼比做泰山挑夫強吧。”小昌連連搖頭:“當兵還得為人家賣命,不如給自己賣命,我們拉一支隊伍自己幹吧!”于禁從一開始就顯示了自己高度理性的一面,他為自己選擇了一條理性的人生道路———從軍。而昌豨,則因為自己隨意而輕率的性格,做了一名泰山寇。
于禁順風順水地在曹操那裡一路升官,他的朋友昌豨先是跟隨了呂布,呂布失敗後,昌豨投降曹操,曹操讓他做了東海郡太守,昌豨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叛。190年昌豨揭開了反叛的序幕,曹操親自出馬把他擺平;袁紹被曹操打敗後,昌豨又反,被張遼勸降。可是,不久,昌豨又反了,曹操派遣于禁徵之,結果於禁在與老朋友的較量中失敗,曹操就又把夏侯淵派去幫助於禁,昌豨投降。冀州平定後,曹操正捋著鬍子喝大茶,突然得報:有人造反!曹操說:“莫非又是昌豨那小子?”彙報的人說:“主公英明!”
昌豨為什麼如此喜歡反,又為什麼如此容易降,史書無記載,想來是性格使然。陳宮殺了,高順死了,張遼和昌豨是呂布勢力的代表。張遼歸順後,安穩得很,一路提拔,讓從呂布那裡投降過來的人安心了不少。可是,昌豨習慣性反叛,就是一鍋好湯裡的老鼠屎,曹操卻不敢輕易殺他,因為昌豨也代表著“呂布餘孽”,殺了昌豨,兔死狐悲,原先呂布的人,例如張遼,就會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人最不安全,曹操深知這一點。當初他逃亡路上,就是在內心感到極不安全的情況下,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留下了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來被《三國演義》竄改為挑戰人類道德的“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因此,昌豨反反覆覆地反叛,似乎只是為了考驗曹操對呂布降將的態度,所以他每次反叛絕不頑抗到底,曹操派來的將領表個態,昌豨就降了。因此,經過前兩次與昌豨的較量,曹操也把握準了昌豨的特點,所以第三次就派去了于禁。昌豨喜歡投降,那怎麼也得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去勸降啊。于禁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他和昌豨是老鄉兼朋友。
這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曹操派去了雙保險:于禁和臧霸。臧霸也是呂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