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2頁)
[英]約翰·科斯特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iddot;韋爾斯在一九二○年寫道,&ldo;越來越成為教育和
浩劫之間的競賽。&rdo;最能顯示這個觀察的睿智的,莫過於對引起太平洋戰爭
的種種歷史力量來作一番研究和探討。太平洋戰爭是以長崎、廣島上空騰起
令人作嘔的蘑菇雲而宣告結束的。今天,由於美國和蘇聯的飛彈隨時都可以
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整個世界仍然生活在最終的大規模核屠殺的恐怖之
中。保持這種遠遠超過需要的核屠殺力量的微妙平衡,成了超級大國雙方決
心避免遭受對方核突襲的堂皇藉口。
然而,甚至對於和我年齡相仿,只能隱隱約約地記得德國的空襲,和以
電臺宣佈對日作戰取得勝利而宣告結束的那場戰爭的某些人來說,也不難理
解為什麼多數四十歲以下的人,把珍珠港、薪加坡和科雷吉多爾發生的悲劇,
看作是由於在朝鮮和越南發生的更近的戰爭而顯得相當遙遠的&ldo;近代史&rdo;上
的一個模模糊糊的階段。重要的不僅在於這些戰爭是由一個仍在演變的歷史
程序所引起的,而且在於它們發生在世界第一大洋的邊緣地區‐‐一個撫育
著世界上多半人口和蘊藏著寶貴自然資源的地區。在一個多世紀裡,地球的
這一地區一直是國際緊張局勢和國際競爭的焦點,大不列顛和美國同俄國和
其他歐洲國家,後來又同新興的工業大國日本爭奪在華商業和軍事優勢。隨
著歐洲影響的日漸衰落,象西奧多&iddot;羅斯福、富蘭克林&iddot;羅斯福、道格拉斯&iddot;麥
克阿瑟將軍和約翰&iddot;f &iddot;甘迺迪這樣一些美國領導人,奉行一項與英國、澳大
利立和其他西方強國一致行動,以便使太平洋邊緣地區‐‐首先是中國‐‐
的廣大市場永遠向西方開放的政策。日本過去是、現在仍然是這個力量均勢
中的關鍵因素。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