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南明大將李來亨 (第1/2頁)
雲沐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來亨,乃陝西米脂人士也。然其早年之經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史書記載,或言其為李自成侄子李過(亦名李錦)之養子。自幼年起,便置身於闖軍之中,耳濡目染,深受李自成與李過之影響。彼時,明朝之統治腐朽不堪,清軍又屢屢入侵,致使民不聊生。目睹此景,李來亨心中對明朝之腐敗統治及清軍之肆虐侵略,滿懷切齒之恨。
李來亨此人聰慧機敏,天賦異稟。於闖軍之內,初露鋒芒,其才能漸為人所矚目。他緊隨李自成、李過二人,南征北討,縱橫馳騁沙場之間。歷經無數次大小戰役之洗禮,積累下極為豐富之戰鬥經驗,可謂身經百戰,戰功赫赫。
且說永昌二年(公元 1645 年)之時,李自成不幸壯烈犧牲。此後,李來亨隨李過率部進入湖南之地。值此國難當頭之際,他毅然決然地選擇與明朝大臣堵胤錫攜手並肩,共御清軍之強敵。在此期間,李來亨全身心投入到抗清之偉大斗爭當中,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毫無畏懼之色。隨著時間之推移,其軍事才華得以充分施展,逐漸成長為一名威震敵膽、智勇雙全之傑出將領。
李過病逝之後,李來亨毅然決然地跟隨高一功等人踏入了四川這片土地,矢志不渝地繼續著那艱苦卓絕的抗清事業。然而,命運多舛,高一功不幸壯烈犧牲,但這並沒有擊垮李來亨的意志。相反,他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最終成功突圍而出,並率領所部進入了四川東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在這裡,他與郝搖旗、劉體純等志同道合之人會師,同時還聯合了當地眾多的農民軍力量,眾志成城,堅守著抗清的大旗。
在那段艱難歲月裡,李來亨等人選擇在山區安營紮寨,憑藉險要地勢抵禦外敵。他們自力更生,開墾農田,屯糧積穀以求自給自足;同時不忘整軍經武,嚴格訓練士兵,提升軍隊戰鬥力。經過不懈努力,這支隊伍日益壯大,兵力達至十萬之眾,聲名遠揚,被人們讚譽為“夔東十三家軍”。此外,他們摒棄前嫌,與大西軍的孫可望、李定國修好結盟,齊心協力共同對抗滿清政權。
抗清鬥爭從未停歇。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清軍氣勢洶洶地進逼貴州、雲南等地,致使李定國陷入孤立無援、勢力單薄的困境之中。在此危急關頭,李來亨挺身而出,親率大軍攻打重慶,以出其不意的戰略戰術對清軍形成有力牽制。面對強敵,他沉著冷靜,指揮若定,巧妙運用各種戰術,給予清兵沉重打擊,充分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不屈的戰鬥精神。
堅守陣地: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戰火紛飛的年代。清廷集結了多達十萬的雄兵悍將,氣勢洶洶地向李來亨所部發起猛烈攻擊。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面對的竟是如此頑強的對手。李來亨身先士卒,展現出卓越非凡的指揮才能。他巧妙地運用地形優勢,佈置精妙的防線,一次次讓來犯之敵鎩羽而歸。儘管敵軍數量眾多且裝備精良,但在李來亨堅定的抗清意志面前,卻顯得不堪一擊。一次又一次,清軍的進攻都被無情擊退,留下滿地狼藉和傷亡慘重計程車兵。李來亨的名字成為了清軍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也讓無數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茅麓山之戰:時光流轉至康熙三年(公元 1664 年),局勢愈發緊張嚴峻。這一年,清軍調遣二十萬重兵,如潮水般湧向茅麓山的九蓮坪(位於今湖北省興山縣西北部)。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本應是絕佳的防守之地。但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李來亨深知此番戰役的艱難險阻,但他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陣地。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他帶領著七千名英勇無畏的明軍將士,與十餘萬清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戰場上硝煙瀰漫,殺聲震天,每一寸土地都被鮮血染紅。李來亨親自指揮作戰,他的身影穿梭在槍林彈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