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羅馬] 圖拉真 - 6 (第1/2頁)
強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106年,羅馬的附屬國國王拉貝爾二世·索特(rabbel ii ter)去世。
這一事件可能促使羅馬吞併了拿巴泰王國,但吞併的具體方式和正式原因尚不清楚。
一些銘文證據表明,這可能是一場軍事行動,由敘利亞和埃及的部隊參與。
已知的是,到公元107年,羅馬軍團已經駐紮在佩特拉(petra)和博斯拉(bosra)周邊地區,這一點從埃及發現的一份紙莎草文獻中可以得到證實。
羅馬人佔領的最南端地區是赫格拉(hegra),距佩特拉300多公里(約190英里),並且採取了在沙漠關鍵地點設立駐軍的政策。
這一地區後來成為阿拉伯省(arabia petraea,現代約旦南部和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
在此期間,羅馬人修建了從艾拉(ai,現在的阿卡巴)到博斯拉的羅馬大道(via traiana nova)。
拿巴泰王國是幼發拉底河以西的最後一個附屬王國,這次吞併意味著羅馬東部的整個地區已經實現了省化,完成了自弗拉維王朝(fvians)以來逐步實行直接統治的趨勢。
---
公元113年,圖拉真(trajan)開始了他最後一次軍事遠征,這次戰爭是由於帕提亞(parthia)決定將一個無法接受的國王扶上阿美尼亞(arnia)王位所引發的,而自尼祿(nero)時期約五十年前開始,羅馬與帕提亞這兩個大帝國就共同在阿美尼亞享有霸權。
圖拉真在113年初已經駐軍敘利亞,並始終拒絕接受帕提亞方面為和平解決阿美尼亞問題而提出的外交接觸。
由於現存的關於圖拉真帕提亞戰爭的文獻片段不全且散亂,因此很難為其事件賦予一個清晰的背景,這也導致了關於這場戰爭的確切經過和最終目的的長期爭議。
現代歷史學家提出,圖拉真決定對帕提亞開戰可能出於經濟動機:在吞併阿拉伯(arabia)之後,圖拉真修建了新道路——新圖拉真大道(via traiana nova),該道路從博斯拉(bostra)通向紅海的艾拉(ai)。
這意味著波斯灣的查拉克(charax)成為唯一一個不受羅馬直接控制的印度貿易路線的西端,而這種控制對於降低進口價格以及限制羅馬與遠東貿易赤字所造成的貴金屬流失至關重要。
毫無疑問,查拉克與羅馬帝國有貿易往來,因為在當時的帕爾米拉(palyra)銘文中,詳細記錄了帕爾米拉商人與查拉克商人的互動,銘文中提到多個帕爾米拉市民因在查拉克擔任職務而受到表彰。
此外,查拉克的統治者當時可能還控制著巴林群島,這為羅馬進一步擴充套件霸權至波斯灣提供了可能。
(一位帕爾米拉公民在圖拉真死後不久被任命為巴林島的總督,儘管這一任命是由查拉克的帕提亞國王做出的。)
圖拉真發起這場軍事行動的背後,可能是為了打破帕提亞對小型閃米特(“阿拉伯”)城市的控制,從而將遠東的貿易路線納入羅馬控制之下。
在他征服達契亞(dacia)時,圖拉真曾依靠敘利亞的輔助部隊,這些部隊的退伍軍人和敘利亞商人在後來的達契亞殖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還招募了帕爾米拉部隊加入自己的軍隊,其中包括一支駱駝部隊,因此,圖拉真顯然是在爭取帕爾米拉的支援,以實現最終吞併查拉克的目標。
甚至有學者推測,圖拉真早在征服阿美尼亞時,就已決定吞併整個美索不達米亞(potaia),否則帕提亞可能會干擾波斯灣的貿易流通,或在羅馬的丹尼比烏斯(danube)邊境挑起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