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洲引進的各種新作物(玉米、甜薯、花生、菸草等適於在乾燥高地上生長的作物)早已由那些打破了中國種種內部疆界束縛而遷徒他鄉的人們移植到難以灌澆的山坡地上。到了十七世紀下半葉,征戰年代人口銳減的現象已經扭轉,導致現代人口激增的環境已經形成。有人認為,在整個十八世紀的過程中,中國的人口數翻了一番。以人數不斷增加的大眾百姓為服務物件,一個稠密的農村市場網路應運而生。雖然還談不上城市化,但塵土飛揚(或泥濘不堪)的區域性小市鎮卻不斷擴散發展,並在實際上使得每一箇中國農民都接觸到了地區性的交易體系。人們處處都在使用貨幣:來自西屬美洲的白銀推動了土地與勞動力的自由買賣。當時,西方人自己的工業革命尚處於起始階段,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商業活力與人口增長正在創造出一個既生機勃勃又相當穩定的社會。①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里,黑色妖術的陰影正在1768年早春蔓延開來。
一個令人鼓舞的故事
對於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來說,描述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比之探討進入十九世紀後中國的衰落、破敗、孱弱以及無所作為,是一種令人更為振奮的經歷。②生活於十八世紀的中國人,在一個穩固而有效的政府治理之下表現出了經商辦廠的天才,因而受到了整個世界的稱道。中國歷史學家在研究這一段杜會史時。其基調是明快的,有時甚至是歌功頌德的。西方歷史學家對探討這一“經濟活動的新的與更高的形式”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③確實,研究者們為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描繪了一幅繁榮昌盛的圖景。十八世紀蓬勃發展的商業活動早在滿洲征服前便已打下根基:中國的貨幣當時由銀、銅兩種金屬構成,而兩者的供應量均不斷擴大,從而為持續擴充套件的國內貿易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使之不再侷限於中國的主要經濟地區。國外貴金屬的進口和國內貴金屬生產的增加都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白銀和銅源源不斷地從國外流人中國,以換取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①韓書瑞和羅斯基:《十八世紀中國社會》,耶魯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該書對關於這些趨勢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出色的概述。
②新近出版的一本書目,在中國帝制晚期經濟發展的類別下(有一個時期,這被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共列出了中國大陸地區1951至1984年間發表的565篇論文,26本專著,7部資料集。參見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車資本主義萌芽),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1016~1063頁。
③韓書瑞和羅斯基《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第100頁。
☆★☆★☆★☆★
以及外部世界所需的其他產品。交換過程變得更有效率,從而使得農民能夠專職從事商品化的作物生產,並促使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政府則利用貨幣流通的加速來推行大規模的稅制改革。①這種發展圖景,早在十六世紀末便可以看到,而當整個國家從明朝的崩潰與滿清的征服中恢復過來時,又在更大的規模上出現。隨著白銀的輸入,物價緩慢而持續地上升。但一般來說,這對於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它不僅使農民在出售農產品時更有利可圖,而且也增強了他們的納稅能力。在十八世紀的長期通脹過程中,投資者十分活躍。②這就是我們能夠為這個充滿活力卻又鬧鬧烘烘的時代描繪的圖景。那麼,這一切究竟對人們的社會態度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為了對1768年這場大危機的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對此進行探討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對這一點實在是知之太少了。我們的探討將從長江下游地區開始,因為這裡正是叫魂危機最初發生的地方。
☆★☆★☆★☆★
①艾特韋爾的著作為人們理解晚明經濟中白銀貨幣所起的作用開啟了通路。尤其請參見他所著《關於中國與日本“十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