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仁安羌大捷 (第1/2頁)
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到了1941年,日本人在中國真的打不動了,具體表現為,在戰鬥中,國軍不再兵敗如山倒,而是有勝有負,比如“中條山戰役”雖遭遇慘敗,但“上高會戰”卻取得大勝,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貧窮落後的中國能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人打成這個樣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國地大人多,地大可以空間換時間,人多代表著軍隊在戰場消耗之後,可以很快得到補充,雖然新兵的素質不高,但重點在於穩定,因為老兵的素質也不高,對戰鬥力影響並不大。
但日本人就不一樣了,全面侵華之前日軍只有17個常備師團,士兵經過層層挑選,身體素質好,文化程度高,所以戰鬥力極強,這批士兵在中國戰場逐漸被消耗掉,隨著戰線拉長,佔領地盤的擴大,日軍規模不斷擴張,對士兵的需求越來越大,自然難以高標準嚴要求,素質逐年降低,具體的表現就是戰鬥力逐年降低。
中國士兵的素質很穩定,日軍士兵素質逐年降低,戰爭天平終於開始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人口優勢終將轉化成勝勢。
其次在於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全面抗戰爆發以後,蘇聯先後提供了400架飛機給國民政府,另外派遣500名蘇聯軍事顧問指導國軍作戰,還派遣6個空軍戰鬥機中隊直接對日作戰。另外開闢了一條長達2700公里的公路,從蘇聯邊境通往蘭州,在抗戰最艱苦的1938-1940年,足足可以裝備15個師的軍火透過這條公路進入中國。
在中國失去所有沿海港口和95的工業之後,這條公路和滇緬、滇越、桂越公路一起,成為中國抗戰的大動脈,為孱弱的中國輸送寶貴的給養,避免了中國士兵拿著棍子和日本人的飛機大炮搏鬥的悲慘境遇。
蘇聯人的援助到1941年4月戛然而止,兩個月以後德國鋼鐵洪流將閃擊蘇聯,斯大林的全部注意力被吸引到了歐洲,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斯大林和日本人簽訂《蘇日中立條約》,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協議連擦屁股的紙都不如。
為了安撫暴躁的日本人,協議簽訂之後,蘇聯對華援助就停止了,大西北抗戰動脈正式關閉,之前由於法國戰敗,滇越公路和桂越公路已經關閉,只剩下滇緬公路還在默默發揮著作用,一旦封閉滇緬公路,中國將士們將只能拿著燒火棍和日軍戰鬥。
此時日本人喘著粗氣,瞪著血紅的眼珠子,將眼光轉向了中國西南邊境,然後繼續向南看去,那裡是整個東南亞,沒錯,日本人的下一個目標是整個東南亞,封閉滇緬公路不過是佔領東南亞之後的附屬產品而已。
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和橡膠,澳大利亞有數不清的鐵礦,只要佔領這兩個地方,日本人就可以以戰養戰,封閉滇緬公路,依靠大日本帝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徹底擊垮國民政府,一統亞洲,和納粹德國會師波斯灣,共同擊敗美國,瓜分全球,建立規模空前,史無前例的大日本帝國,實現天皇一統宇宙的宏願!
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夢想。
可東南亞是歐美列強的傳統勢力範圍,日本人進攻東南亞,就是向強大的歐美列強宣戰,截至1941年,日本人搞改革開放還不到80年時間,雖然看上去很強大,其實底子還很薄,和歐美老牌帝國主義比還有很大差距,底蘊不足,貿然挑戰,幾乎就是死路一條。
日本人並不是找死,它敢打東南亞的主意,只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沒錢了,改革開放以後,日本靠著低端製造業(紡織業)積累了不少外匯儲備(黃金),後來欺負大清也搞了不少錢,自從全面侵華開始,日本人將幾十年的積累全部投入戰爭,購買戰爭急需的石油和鋼鐵,日本列島並不出產這些物資,只能用黃金向美國購買,日本人在中國打的越狠,黃金消耗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