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互間的爭權奪利,自然會把王朝的整體利益甩到一邊,王朝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向衰落。
說白了,這就是黨爭。
五權各成一黨,只有皇權基本上是皇帝一人成黨,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
到了王朝後期,那就更熱鬧了。
哪怕再聰明睿智的皇帝,也無法面對已經千瘡百孔的王朝。
想舒服點的皇帝,就會選擇躺平,任由王朝越來越衰弱。
不是他視而不見,而是他無能為力。
如剛剛駕崩的漢靈帝劉宏,幾乎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可如果皇帝想有所作為又如何?
那他就要組成以自己為核心的小集團,然後與其他利益集團進行殊死一戰。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很多,比如唐朝最後那十個皇帝,明朝最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比如清朝末期的光緒皇帝……
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更是無力挽狂瀾於既倒。
至於“後宮干政”,蔡成倒是沒有將其列為本因。
你想呀,後宮為何干政?
如果皇帝足夠強,哪裡容得後宮干政?
而那些從小就戴著“學宮枷鎖”的皇帝,他不依靠後宮,又依靠誰?
而且,如果皇帝上位時,年齡太小,根本沒有理政的能力,後宮能不著急嗎?還不得幫著撐起來?
所以後宮干政,有其本身的道理。而且也未必就會禍亂朝綱。
想想戰國時期的秦太后羋八子,她干政,卻促使了秦國更加強大。
甚至為了安撫義渠,不惜獻身義渠王。
最後,等秦昭襄王親政之後,羋八子又把義渠王騙入自己的後宮,一壺毒酒,送其去了西天,給秦昭王創造了覆滅義渠的機會。
何況,東漢自光武帝后,如果不是有後宮干政,就憑一個又一個年幼繼位的小皇帝,可能東漢早就完蛋了。
所以,後宮干政不是根本,後宮的理政水平,才是根本。
可後宮是早已確定的人選,其干政時,已經沒得選了。
後宮的水平高、能力強,就會護住王朝;後宮的能力不行,由於有朝臣制約,往往造成的危害也沒有那麼大。
歷史上,真正禍國殃民的後宮,大概只有清朝末期的西太后慈禧為代表的寥寥幾人而已。
而慈禧喜歡干政,也是咸豐皇帝給慣的。
各位看官,千萬別和我抬槓,說什麼楊玉環楊貴妃如何如何。
要知道,楊玉環可從來沒有干政,更沒有亂政。
能有安史之亂,幾乎是李隆基一人之力而致。
歷史上,由於要給唐明皇李隆基開脫責任,才把髒水潑到楊玉環身上。
把安史之亂的起因,歸於一個弱女子身上,讓一個女子來背鍋,那些修史之人,也真是想得出來。
或許不是修史者的手筆,而是當權者的暗令。
反正歷史就是一筆糊塗賬,你要認真,你就輸了。
因為無法確定史冊所載都是真實的,所以,後世看歷史,都是有依據、有邏輯的“猜”。
賈詡和法正,與蔡成聊了一路。
他們被蔡成的這些新奇觀點,震得一愣一愣的。
這些觀點,確實太驚世駭俗了。
一旦流傳出去,世人必然會把他們三個釘在“大逆不道”的恥辱柱上。
抵達洛陽這一路上,還包括在函谷關逗留的一天,賈詡與法正,私下一直在商量著,如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可他們挖空心思、引經據典,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無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因為無論是前漢,還是後漢,前後各二百年,還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