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譬,可謂仁之方也已。&rdo;
【譯文】子貢說:&ldo;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rdo;孔子說:&ldo;這豈止是仁,簡直就是聖啊,堯舜要做到這點都十分困難啊。什麼是仁?就是為了自己生存而幫助別人生存,為了自己成功而幫助別人成功。能在現實中推己及人,那就是實現仁的方法了。&rdo;
【解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反映了孔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所謂&ldo;博施於民,而能濟眾&rdo;,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大公無私,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等等,就是不顧自己的利益去達成別人的利益,出發點就是為別人,活著就是為別人。孔子認為,這就連聖人都很難做到,不是普通人的仁。前面與子路的對話中,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
那麼,普通人怎樣呢?普通人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是在為自己的過程中能夠同時為別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幫助別人,這就是仁了。或者說,你想發財,但是發覺一個人發不了大財,需要大家相互協助,於是你帶動大家一起發財,這就是仁了。具體一點說,你要發財,於是建立了一個公司,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並且對大家都不錯,這就是仁了。
所以,孔子是不提倡捨己為人的,為什麼?因為捨己為人是與人性相背離的。學武不成,往往學成流氓;學儒不成,則容易變成偽君子。
子貢問問題,都是有具體目的的,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儘管子貢對當官沒有興趣,孔子還是一廂情願地為他謀取了一個官位‐‐信陽宰。子貢不知道怎樣做官,於是來問孔子,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算是方向性問題。結果孔子告訴他:不要把目標定得那麼高。
【現實解說】永遠不要讓自己的行為超越人性的範疇,這樣才不會活得太累活得太虛偽。如果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幫助是快樂的。如果幫助別人是損害自己,這樣的幫助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719(127)★★
子貢問政。子曰:&ldo;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do;子貢曰:&ldo;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rdo;曰:&ldo;去兵。&rdo;子貢曰:&ldo;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rdo;曰:&ldo;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rdo;
【譯文】子貢問執政的方法,孔子說:&ldo;糧食儲備要足,保持軍備,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rdo;子貢接著問:&ldo;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去掉哪項?&rdo;孔子說:&ldo;那就把軍隊和糧食去掉吧。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沒有公信力,國家就維持不下去了。&rdo;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還是公信力,當一個政權全然不顧公信力的時候,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孔子是一個反對戰爭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糧食的前面。
這是子貢赴任前的第二個問題,孔子給了答案之後,子貢緊接著給老師出了一個選擇題,這讓老師很費了一番躊躇。對於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見。不過,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從長遠來看,公信力也許真是最重要的。
有個例子可以舉一下。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上,大戰之前,恰好是士兵輪換到期,前線計程車兵該回家了,可是替補計程車兵因為道路原因沒有趕到,怎麼辦?諸葛亮決定按期讓前線士兵回家。結果,諸葛亮的信用感動了士兵們,大家自願留下來打完這一仗再走。由於士氣高漲,蜀軍大勝。
</br>
<style type="text/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