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4/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麼這無疑是最有渲染力的一條罪狀,但是卻沒人引用,這不奇怪嗎?唯一稍微沾點聯絡的是李密的《討隋檄文》的第二條罪狀。
《討隋檄文》:禽獸之行,在於聚麀,人倫之體,別於內外。而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逮於先皇嬪御,並進銀環;諸王子女,鹹貯金屋。牝雞鳴於詰旦,雄雉恣其群飛,衵衣戲陳侯之朝,穹廬同冒頓之寢。爵賞之出,女謁遂成,公卿宣淫,無復綱紀。其罪二也。
而這主要說的是楊廣荒淫無道,敗亂綱紀。把霸佔了父親的小妾,這種的事情都寫進去了,為何卻不提弒父呢?
同樣在唐朝初年,也無一人提出楊廣弒父的觀點。隋朝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可以說是當代史,為何卻無一人提出呢?
這麼說來關於楊廣弒父一說的史料來源根本查無實據,而從另有的史書記載中也能證明楊堅不是被殺的。
《隋書·何稠傳》:及上疾篤,謂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屬此何益,但不能忘懷耳。魂其有知,當相見於地下。”上因攬太子頸謂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後事,動靜當共平章。”
何稠曾為獨孤皇后參典山陵制度,楊堅看到何稠似乎也想起了獨孤皇后。楊堅臨終前非常欣慰的攬著太子楊廣的脖子,把後事交代給了何稠。
從這則史料看,楊堅臨終前,非常的釋然,也非常安詳的,對太子楊廣也很信任,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謀殺。
綜合所有的可能與推論可以看出在歷史上所謂的仁壽宮變根本不存在的,楊堅是自然死亡,楊廣也是正常即位的。至於楊廣在楊堅死後,立即逮捕柳述等人以及毒死前太子楊勇,本人倒覺得這可能是與楊堅在彌留之際的這些人的表現有關。我覺得在楊堅彌留之際,身為楊堅重臣的柳述想憑藉自己專為皇帝向朝臣傳達旨意的機會為前太子楊勇翻盤,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北周宣帝的重臣劉昉一樣借皇帝彌留之際為楊堅策劃政變,使得楊堅有機會建立大隋。然而柳述沒有劉昉他們幸運,他們失敗了。
因楊堅死在仁壽宮,這距離真正權利中心長安城有著幾百裡,為了使即位不發生意外,楊廣首先是對楊堅之死“秘不發喪”。然後在楊素等人的配合下逮捕意圖不軌的柳述一干人,穩住宮禁中樞。在八天後楊廣才初步掌握仁壽宮的局勢,於是便在仁壽宮為楊堅發喪,並在楊堅的靈前宣讀楊堅遺詔,遺詔曰:
嗟乎!自昔晉室播遷,天下喪亂,四海不一,以至周、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稱帝王者非一人,書軌不同,生人塗炭。上天降鑑,爰命於朕,用登大位,豈關人力!故得撥亂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聲教遠被,此又是天意欲寧區夏。所以昧旦臨朝,不敢逸豫,一日萬機,留心親覽,晦明寒暑,不憚劬勞,匪曰朕躬,蓋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闕庭,刺史以下,三時朝集,何嘗不罄竭心府,誡敕殷勤。義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萬國歡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樂,不謂遘疾彌留,至於大漸。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豐,教化政刑,猶未盡善,興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復稱夭,但筋力精神,一時勞竭。如此之事,本非為身,止欲安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