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書力受到羊城儺舞的影響,開始是抱著看戲的想法而來。然而,入夜以後,躍入他眼簾的已經不僅僅是舞蹈,而是一場全村人人參與的民俗大戲,這是書力始料不及的。
陸坑村民對“儺”充滿了敬畏和景仰。
午後,當儺戲班揚起一面寫有“陸坑儺”的大旗走進入仰山廟戲臺,沿途家家戶戶點香相迎,並燃放鞭炮。
“仰山廟戲臺”,坐落於中巷東段的南側,南近“翰林樓”,北靠“爵先祠”。其佈局以東西縱向排列,東西兩端分別為舞臺和廟宇,中間為看場,四角亭位於廟堂之前,覆於看場之內,儺神面具就擺放在四角亭內,在演出之前要受人供奉一番。村民扶老攜幼前來朝拜,各家各戶拿來鞭炮鳴放。
在四角亭和廟堂之間為一南北走道,走道兩端的戲院牆上相對闢有高大寬敞的拱門,供行人出入。
戲臺包括舞臺和看場,磚木結構。舞臺為木構,看場鵝卵石鋪地,可容納觀眾上千人,南北兩側系木構看臺。除戲臺部分全系當代重建之物外,四角亭和廟宇為明末清初所建。四角亭為木質構架,頗重灌飾,平面正方,圓柱落地,簷角起翹,頂覆灰瓦。亭內頂為天花和鬥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層硬挑為鰲魚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撐分別為圓雕“倒疊羅漢”的雜耍人物。廟宇為磚木結構,前牆正中闢雙開門,直對四角亭,門前為麻條石鋪成的三級臺階。廟宇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青磚鋪地,石柱四方抹角,木質梁坊構架,上覆灰瓦。其後拖步間砌雙層神壇,供放神像十餘尊。廟宇裝飾簡單,古樸而不失莊嚴。
書力倒是見過大場面的,他在臺下早早就架起了機器,一會拍拍村民的朝拜,一會拍拍演員們的準備活動。
儀式之後,儺舞表演才正式開始。
首先表演的是傳統保留節目《開山》。《開山》的表演顯得氣勢澎渤、古樸沉重。幕前是節奏明快的鑼鼓點造成激昂熱烈的火爆氣氛,接著在沉重古樸的鑼鼓聲中,表演者上場,在變化多端而又有節律的鑼鼓聲中翩翩起舞,開天闢地,沉清宇宙。體現出先民們不畏艱險、勇於拼搏的大無畏精神。
隨後是《雷公》的表演,就是舞者手持錘與鑿,時而單腳蹦跳;時而四處敲擊,其目的在於:祈禱風調雨順。“雷公”舞在於屈膝下沉,含胸抱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圓、彎、勾”的動態中,追求一種神似,注重一種神韻,產生神秘凝重、威嚴壯觀之感。
透過細緻的觀察,書力也強烈的感覺到了陸坑儺舞的特點。儺舞每一折段都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跳儺扮演的角色均為臆想中的神靈、鬼怪。神鬼在臆想中所做的動作當然超乎人間正常人的動作規律。因此,儺舞的姿勢造型、動作規律都應體現宗教情緒的需要,力求以形達意,顯示超凡者的神韻,從而達到拉開人與神鬼之間的距離。
如果就這樣表演下去,書力這一天的工作也就在祥和中度過了。
但戲班大約表演了三四個節目後,演員們進入室內,再進行祭拜。隨後便開始了挨門挨戶的驅鬼活動。戴著儺神面具的各式“神仙”從仰山廟戲臺出發,走家串戶。一名“小鬼”手提香氣四溢的藥爐在前引路,每戶人家都要燃放鞭炮接應,並在八仙桌上擺好糕點、熱情招待,同時要送上一個紅包。“神仙”們手持斬妖驅邪的銅板斧,在門上剁一下,以斬絕一年的孽根。大人小孩也會伸出腦殼,享受銅板斧輕輕一剁,以祛災。主人還要接過藥爐在家中各個房間遊走一遍。
演員們在村中穿行時,要激烈奔跑,稱之為《追王》。 在追王的沿途,村民們拿來鞭炮,一串串相連,看到演員來了,同時點燃。頓時響聲大作,硝煙瀰漫,演員是在硝煙和火光中奔跑,頗為壯觀。此時,全村的人都沿途觀看,熱鬧非凡。
驅鬼逐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