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解篇第三(一) (第1/4頁)
風雲八百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說有一天,黃帝,突然心血來潮,對身邊的岐伯說:“岐伯啊,我有個事兒特好奇,就是想弄明白這‘易陳者,難入者,粗守形者,上守神者,神客者’到底是個啥玩意兒?你給我說道說道唄。”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黃帝大人平時治理國家一本正經,沒想到對中醫這些玄之又玄的概念也這麼感興趣。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那既專業又不失幽默的講解。
“好嘞,黃帝,咱們就先說這‘易陳者’。這其實就是說啊,有些東西吧,就像咱們平時聊天,張口就來,簡單直白,比如說‘多喝水對身體好’,這話誰都會說,這就是‘易陳’——容易說出來。但要是真讓你做到每天八杯水,嘿,那就不一定了,這就是‘難入’——難以真正做到心裡去,更難落實到行動上。”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心想:“嗯,這解釋接地氣,通俗易懂。”
岐伯接著往下說:“再來說說‘粗守形者’。這就好比那些剛學醫的小白,拿起針來,眼睛就盯著那塊肉,哦不對,是那個穴位,心裡想著:‘書上說扎這兒,我就扎這兒!’結果呢,往往忽略了病人的整體狀況,這就是典型的‘粗守形’——只看重形式,忽略了內在的氣血平衡。”
黃帝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哈哈,這麼說來,那些新手大夫豈不是成了‘穴位獵人’,滿世界找穴位扎?”
岐伯也跟著笑了:“正是如此,不過咱們可不能說人家‘粗魯’,畢竟誰都有個學習的過程嘛。接下來咱們聊聊‘上守神者’。這‘神’啊,可不是什麼神仙鬼怪,而是指咱們人體的正氣、生命力。高手大夫看病,不光看表面症狀,更重要的是透過望聞問切,感受病人的氣血狀態,判斷是虛是實,該補還是該瀉。這就叫‘上守神’——守住病人的根本,調理氣血,恢復平衡。”
黃帝若有所思:“哦,這麼說來,‘上守神’的醫生就像是身體的調音師,哪裡不和諧就調哪裡?”
岐伯點頭贊同:“對頭!最後咱們說說這個‘神客者’。這個詞兒聽起來有點玄乎,其實啊,就是正氣和邪氣在一塊兒打架的意思。正氣呢,就是咱們身體裡的‘保安隊’,邪氣呢,就是那些想搞破壞的‘小混混’。當邪氣趁虛而入,和正氣在身體的某個門戶碰頭,那就熱鬧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這時候,咱們就得判斷清楚,到底是哪條經絡的‘保安隊’在和邪氣幹架,然後找個合適的地方出手相助,幫正氣一把。”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哈哈,你這比喻太生動了!那‘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又該怎麼理解呢?”
岐伯笑道:“這啊,就是說咱們看病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得像個偵探一樣,先找出病根兒。比如,看到一個人咳嗽,別急著給他止咳糖漿,得先問問他最近是不是壓力大、熬夜多,或者是飲食不規律,這些都可能是引起咳嗽的幕後黑手。知道了邪氣是從哪條經絡入侵的,咱們就能有的放矢,該疏通疏通,該滋補滋補,這就叫‘先知邪正何經之疾,惡知其原,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
黃帝聽完,拍案叫絕:“岐伯啊,你這講解真是既深刻又有趣,讓我這個門外漢都聽得明明白白。看來,中醫之道,不僅在於醫術,更在於智慧與幽默的結合啊!”
岐伯謙遜一笑:“哪裡哪裡,黃帝大人過獎了。中醫博大精深,咱們不過是滄海一粟,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罷了。”
黃帝突然對身邊的岐伯說:“岐伯啊,我這人對針灸特別好奇,你能不能給我講講這其中的門道啊?”岐伯一聽,心裡樂開了花,心想:這學生總算問到點子上了,看來我得好好給他上一課!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娓娓道來:“針灸這事兒啊,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