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尾聲(五) (第2/3頁)
雁於飛87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給他生了三子四女,與楊皇后平分秋色,破格升為貴妃——唐貴妃是追封的,身前是太妃。
考慮到當時貿易往來實在太繁重,帶著金銀銅交易太麻煩,商人們此前已經在印製紙幣;貨幣發行權怎麼能給商人呢?朝廷要收回來!自己發行,放心國庫裡有的是錢,再不濟還有米麵和布匹,有的是礦,金礦銀礦銅礦,單秦皇府每年就有一百多萬兩。當年明朝滅掉了石見國,隨後將其西部的長門國拿下,作為糧食生產和貿易基地。日本的大名們倒是想過來搶,但是看看手裡的燒火棍,覺得應對幕府,可能更加現實一點。
與此同時,中西方的交流也在加快。因為奧斯曼帝國阻擋航路,要想刀兵相向不划算,於是孝宗以來都著力在非洲海岸經營,冊封了不少宣慰使,確保航路通暢;尤其弘治末年以來,開羅成為兩國交手的最前沿,三十餘年間數易其手,死傷慘重,兩國使者往來不斷,談判桌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隨著隆慶九年開羅的光復,明朝終於打通了通向地中海的最後一里。
蒸汽輪船和機關槍的推廣,讓明朝有了在遠方和奧斯曼對峙的底氣,但也僅僅如此,明朝沒有精力進一步開疆拓土,甚至沒有餘力挖掘運河,只能和奧斯曼隔海相望;甚至隆慶末年,朝局混亂,奧斯曼帝國捲土重來,再次把明朝趕出了紅海。
但即便如此,也讓整個西方為之戰慄。在「黃禍論」「中國威脅論」開始在歐洲瀰漫的同時,無數傳教士懷抱著傳播天主的志向遠道而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被朝廷留下來翻譯書籍、參與科技研發;中國的富庶讓歐洲人心馳神往,政治制度和文化也引發歐洲學者的興趣,引發陣陣漣漪。
建極以來,如果不想支邊,宗室勛貴想要襲爵,要麼參加科考,要麼透過考封。只是這兩樣都不容易,如果自己沒這技能蔭及子孫,就有人開始另外打主意:透過串通文人或者工匠,重金購買各類著述或者發現發明,謊稱是自己的成果;或者串通傳教士或者洋人,看看西方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自己翻譯過來稍微潤色,當成是自己的。後代家長能夠想到的一切,明朝的貴族們玩的也很溜。
只是紙包不住火:既然知道自己的成果被朝廷認可,可以做官,怎麼可能善罷甘休?於是威脅買方訛詐一筆,甚至幾次弄出了人命;這條路看是走不通了,於是又想到了新辦法:結親,把女兒嫁給你,總不好意思告發了?放心,你下次再出成果,我給你報上去,保證優先讓你做官。但麻煩在於,顯宗以來,沒有特殊貢獻的不能入籍,也就不能和中國人通婚,遑論和王公結親?考慮到自己的文化水平,萬一皇帝要當眾考試,就不太美妙了;於是這個時候,工匠反而成了優選項——只要弄清楚原理和做法就行,皇帝不能要求你觸類旁通,還能出別的成果;再說,與這些發明家結姻也有好處——如果真有潛力的,自家就可以把生意做了,算是互利共贏。
當然,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即便是結親,也不能保證高枕無憂。尤其封君的婚事也要皇帝來定,要結親就只有沒有繼承權的庶出;可能與有繼承權的並非同母,人家還有同母弟弟,偏偏朝廷只授一人。這個時候,分贓不均,內裡就容易先亂。
武宗就抓住這一點,革除了一大批冒充人員的爵位,至於無辜有辜就不管了。
只是積威深重,又兼國家富庶,難免戀戰權位。楊皇后所生長子載垣,聰慧仁德,禮接士大夫,頗得群臣擁戴。太子異母弟象王載填走私茶葉火器,偷逃賦稅,皇帝要想削去爵位,太子懇求從寬發落,武宗大怒:「將來象王的哥哥犯罪,如何?」太子頓首謝罪;後來內官建言太子監國,頗貨法市恩,如今朝野都說太子寬仁,武宗惱怒,深責太子。太子患病,未幾而死,追諡莊敬。
武宗頗懊惱,又見嫡次子慶王載堂哭喪之時,略無戚容,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