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被拋棄的原配(18) (第1/3頁)
不要憶往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寧安積極支援著母親的勤勞致富行動。她仔細研究過了,這個世界對副業的管控真的挺寬鬆的,偶爾有個別人因為“投機倒把”被抓,是因為他們低價收購高價出售從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是被嚴厲打擊的,農民自己養殖的東西拿去賣完全沒有問題。被打擊的,都是二道販子。
趙鳳霞和江學工的身體都養的很好,倆人幹勁十足,除了完成上工上班的本職工作,就是在副業上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倆人手腳麻利,總是眼疾手快的就把家裡的活都幹了,儘量讓女兒少乾點。
麥收的時候,寧安又見識到了一種新的精神——“揹簍精神”。
據說是從京城傳過來的,在農忙的時候,供銷社工作人員挑著揹簍下鄉,將生活物資送到田間地頭,方便老百姓購買。
揹簍精神傳到各地,很多地方的供銷社都要效仿一下。寧安所在的三唐公社供銷社也不例外。
考慮到現在很多大隊都有了代銷點,已經不需要“移動供銷社”了,所以,他們將目光對準了那些窮山溝裡的生產隊。
安德市是平原,但平原也不是完完全全一馬平川的,也會有起伏的丘陵。有的生產隊位於丘陵之間的窪地裡,就相當於被山包圍了,路況差、土地品質差,發展的就比較落後一點。這樣的生產隊是沒有代銷點的,正適合他們供銷社發揚“揹簍精神”去送溫暖。
在供銷社舉行的全員動員會議上,領導跟寧安說:“小江同志,你就留守後方吧。咱們不能所有人都下鄉,也得留人照看一下門市。不然群眾來買東西,咱們關著門也不好。”
“是。請大家放心,我保證完成任務。”
寧安答應的脆生生。
留守後方多好啊!領導和同志們看她年齡小,照顧她,才會這樣提議。原主每次都傻乎乎的拒絕,非得和老同志一樣發揚精神,堅持要挑擔下鄉,回回累得要死,腳底板磨起好幾個大水泡,臉都快曬禿嚕皮了。
領導看她答應了,也鬆了一口氣。
小同志工作認真肯吃苦是好的,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不是?小江同志年輕,臉皮薄,下了鄉並不能和農民兄弟打成一片。
那些農村大娘大嫂們說話沒分寸,嘴上沒個把門的,什麼話都說,炕上的事都能拿來吆喝,前兩年小江跟著一起下鄉,他們這些老同志不光要賣貨,要和村裡人打交道,還得分神照看她,說實話,他們是真的不想讓她去。
幸虧她今年自己想通了,開竅了。
“行,那就這麼定了。”
領導趕緊拍板,生怕晚一秒她會反悔一樣。
她才不會!
1971年6月15日,寧安比平時早了一個小時來到單位,幫著同事們整理好貨物,目送他們挑著筐遠去,然後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寫東西。
還不到供銷社的正式開門時間。
現在這個時間段,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
寫文章發表?出書?沒稿費!
翻譯書籍?別逗了,五十年代的確有一批職業翻譯家,翻譯稿的稿費比原創稿費還要高,據說有一位職業翻譯家,月收入快要上千了,但是從“反右”開始,稿酬就開始走下坡路。在十年期間,一切稿費取消,翻譯稿也算稿費,自然也就跟著一起取消了。
部分職業翻譯家被調去翻譯供內部參考的所謂“黃皮書”和“灰皮書”,純屬義務勞動,毫無報酬。還有的被安排在政府成立的“編譯所”工作,每個月領固定工資,一個月40—120不等,不會再額外支付翻譯稿酬。
寧安寫東西投稿,並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在搞文學創作,而是走“民科”路線。
民科,在大部分時候,是個“貶義詞”,充滿了“不自量力”、“異想天開”的內涵,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