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5頁)
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加深了這個謎團;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其原因在於不列顛思想中 一些最本質的東西。 柯爾律治認為每個人天生不是亞里士多德派就是柏拉圖派。後者 認為理想就是現實,前者則認為理想是普遍化的概念。對於柏拉圖主 義者來說,語言只不過是符號的任意遊戲,而對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 來說,語言則是世界的地圖。柏拉圖主義者知道,宇宙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一種和諧,一種秩序:這種秩序對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來說,可 以是由我們的片面認識而產生的一種錯誤或虛構。在各個地區和各個 時代,那兩派不朽的對壘者變換著語言和姓氏:一派有巴門尼德、柏 拉圖、斯賓諾莎 、康德、弗朗西斯 特,亞里士多德、洛克、休謨、威廉
布拉德利;另一派有赫拉克利 詹姆斯。在中世紀爭鬥不休的
世紀
玄學中,人人都援引人類理智大師亞里士多德(《饗宴》,第四章第二 節),但唯名論者是亞里士多德,而現實主義者卻是柏拉圖。 的英國唯名論者在 卡姆的公式“若無必要,不應增加實在東西的數目
,
世紀英國認真的唯心主義運動中重新崛起;奧 的經濟,引出 。柯爾律治說,
或者說預先展示了那句也有所指的話“存在即感知”
人生來不是亞里士多德派就是柏拉圖派,而英國的頭腦可以說生來就 是亞里士多德派的。對這種頭腦來說,現實的東西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個體;不是那隻泛指的夜鶯,而是那些具體的夜鶯。當然,《夜 鶯頌》在英國不能被直接理解,也許是不可避免的。 希望沒有人從上面的話中理解出非難或輕蔑之意。英國人不接受 泛指的東西,因為覺得個體是不可變化的、難以同化的和無雙的。是 倫理上的顧忌而不是思維上的無能,妨礙他們像德國人那樣與抽象打 交道。他們不理解《夜鶯頌》;這種可貴的不解,使他們成為洛克、 貝克萊和 休謨 ,並在四十 年之後 ,寫出聞 所未聞的 、預言 式的警告
①
原文為拉丁文。
《個人對抗國家》
。
夜鶯 在全世界 所有語言 中都有一 個好聽的 名字( ,似乎人們本能地希望這些名字與讓人驚奇的 歌聲相配。詩人們把這歌聲讚美得過了頭,現在反而有點不真實了, 覺得那歌聲不像百靈鳥倒像天使。從《埃克塞特書》中的撒克遜謎語 (我, 傍晚的老歌手, 在莊園裡為貴族們帶來歡樂) , 到斯溫伯恩的悲 劇長詩《阿忒蘭塔》,這隻無窮無盡的夜鶯一直在英國文學中歌唱; 喬叟和莎士比亞讚美過它,還有彌爾頓和馬修 它的形象聯絡在一起。
黃錦炎譯
阿諾德,但是,我們 濟慈和
死心眼地像把布萊克與老虎的形象聯絡在一起那樣,把約翰
①《個人對抗國家》, 斯賓塞
年出版的著作。
②分別是英文、德文和義大利文中“夜鶯”的稱呼。
謎的鏡子
認為《聖經》(除了有文學價值外)具有象徵意義的想法,並不
缺乏理性,而且是由來已久的:亞歷山大的菲洛 、神秘哲學家們和
斯維登堡都有這種想法。因為《聖經》所述的事實都是真實的(上帝 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捏造的,等等),我們應該同意,人們實施這 些事件,就是在盲目地排演上帝確定並預先策劃的一部秘密的戲劇。 由此可以想到,世界歷史 的細節 其中包括我們的生命以及生命中最微小 都有一種無法推測的、象徵性的價值,不存在一段無限的
過程。許多人應該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沒有人像萊昂 傳卷中,均有類似的假設: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