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倆人站在門口,看著號啕大哭的兩個廠長,和聞訊而來抱頭痛哭的工人們,心情越發的沉重。
工人是人人羨慕的好工作,有工資,體面,還發票發東西,可難處誰知道,如果是家在農村的還能將將算是好些,畢竟家裡人人都有工分,有口糧,有園子,困難時,總能擠出來點,實在實在不行,還能上山找點野菜野果子啥的。
可現在絕大部分工人都是父輩退休直接接班,大都家庭內部傳承,這也是農村人沒有招工門路的原因之一,即便有那麼一個兩個漏網之魚,也都是沒等怎麼樣呢,廠子內部都給解決了。
但是同樣,你接受了這個工作,就要擔任養家的任務,一人養一家,不是傳聞。
同樣的,城鎮戶口一切都在城鎮,吃喝拉撒,柴米油鹽,針頭線腦,都要靠著那一點工資,但凡工資耽誤了,全家就都要跟著餓肚子,這種時候誰家要是有幾戶農村親戚,那別人都羨慕的不得了。少數兩口子都是工人的家庭,還能稍微寬鬆一點,絕大多數的單工人家庭基本就是一個釘一個鉚,
這次就是個例子,多少家單工人家庭,上有退休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甚至還有正在上學不上班不上工單純花錢不掙錢的弟妹。
老周家還是雙工人呢,媳婦生孩子請假,正趕上老周好幾個月不開支,這不就接不上頓了,差點出了人命。
江濤家也是雙工人,每個月要給家裡一部分,同樣的,還在村裡的弟弟也會時不時的送點糧食或者自家種的蔬菜過來,就這樣的,兩口子的工資每個月也攢不下兩三塊錢,就更別說別的家庭了。
林光輝越發的理解小媳婦的想法和做法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在無意中給村民們灌輸了一種思想,我可以不光指著這點土地,我可以做的更好。
前一年的大棚試驗,村民們從頭到尾都是心眼明亮的,這才剛要秋收,已經有好幾家來定下塑膠布了。
其實,說白了,這大棚投入沒有太多,除了塑膠布外,做架子的木頭是山上的,種子是自家留得種,化肥用的是農家肥,草簾子是自己用稻草打的,也就搭點燒柴,多幹點活,那怕啥?咱農村人最不怕的就是出力幹活。
退一萬步說,萬一不成功也就賠了個塑膠布錢。
可是,如果成了呢,冬天可以有翠綠的青菜賣,自家也有菜吃,做得好,冬天過年這三個多月賣的錢比一整年的還多。
村民們只是窮怕了,不是笨,這不都反應過來了。
今年有小姑娘提供的化肥,糧食產量能提高不少,再加上村民們今年大都養了雞養了豬,冬天再建上大棚,今年一定能過個非常不錯的年。
慢慢的村民的眼界寬了,見識廣了,不再拘泥於這寸大的地方,就會發現其實還有更多更廣的路。
村長老爹一直誇小姑娘,大氣,有善心,這就是大愛啊!
林光輝其實也一直在考慮工廠的前景和出路。
這麼多年,國營工廠的模式一直都是有需求才有供應,這次的事也給了他當頭一棒,需求需求,為什麼有需求才供應,有人買才開工?或者我做好了,就在家等著你來買?這不現實。
東西做好了,我可以出去找人買啊,你不說我不問,我怎麼知道你有需求,你怎麼知道我有東西?這不和商店是一個道理嗎?
塔讀@<app,^免費小說網站
林光輝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拍了拍頭,招呼著江濤,
“走吧,我有個思路,回去研究研究。”
想了想,
“你回廠子請個假,咱們去唐糖那兒。”
江濤伸手胡擼一把臉,答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