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1/2頁)
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在德當年就上學了,李敏是兩年後六歲時背上書包的。
剛建校時只有30多個學生,兩年後擴大到200多。連湯原縣城,以及依蘭、富錦、集賢等鄰縣,也有人把孩子送來讀書。
白天給孩子上課,晚上辦農民夜校,學文化,搞演講。講馬列主義,講蘇聯的十月革命,講中國共產黨在南方領導人民鬧革命,中國和朝鮮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那時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書念,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還教唱歌曲,《紅旗歌》、《國際歌》、《紅軍歌》,等等。一到晚上,屯裡人都來了,老人孩子也不例外。許多人聽不懂,那也崇拜呀,說這些先生了不得,哪國的事都知道。
如果在奉天、吉林(吉林市,當時的省會)、哈爾濱,不用別的,就憑這些歌,特務或軍警早出動抓人了。山高皇帝遠,滿洲省委的指示來得也晚。1930年已是李立三路線末期,9月中央指示現在進行農民暴動和建立蘇維埃的條件尚不成熟,湯原縣還在積極準備暴動。11月,梧桐河模範學校開辦軍事訓練班,學員是各地選派的積極分子和本校高年級學生,辦了3期,每期3個月,培訓140多人。這些人大都入黨了,&ldo;九一八&rdo;事變後成了湯原地區黨和軍隊的骨幹,其中師團領導就有10多人。他們和模範學校的這些教師,90以上都在抗戰中犧牲了。
在崔石泉領導下,建校當年秋天就發展了第一批5個黨員,李在德的母親金成剛為其中之一。第二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組織了農會、赤衛隊、兒童團。赤衛隊員都是青壯年農民,武器除了幾杆老洋炮外,就是棍棒、農具。李敏的父親李石遠是赤衛隊的小隊長。李敏、李在德都是兒童團員。為了準備暴動,屯裡人炒炒麵,做乾糧,殺牛把牛肉切成塊兒,放在熱炕上烘烤牛肉乾,把房子都烤著了。
梧桐河村成了遠近聞名的&ldo;紅地盤&rdo;。
東北民間管&ldo;蘇區&rdo;、&ldo;紅區&rdo;叫&ldo;紅地盤&rdo;。&ldo;九一八&rdo;事變後,在南滿建立了抗日政權的地方,則被稱之為&ldo;中國地&rdo;,生活在&ldo;中國地&rdo;的人就不是亡國奴了。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朝鮮人在東北的移民史,和他們在&ldo;九一八&rdo;事變前後的生存狀態。
朝鮮與中國僅一江之隔,冬天冰封雪裹,往來如履平地。逢上天災,或是戰亂,就越江北上,進入中國東北。這歷史可追溯到17世紀初葉。早期移民大都聚集在東邊道和東滿地區,後來逐漸深入腹地,乃至遙遠的北大荒。據民國政府統計,&ldo;九一八&rdo;事變前東北境內的朝鮮(族)人為94萬,佔當時朝鮮海外移民的67左右,其中加入中國籍的近10。就是說,30個東北人中,差不多就有1個朝鮮(族)人。&ldo;八一五&rdo;光復後,絕大部分都加入中國籍,只有少數回了故國。
與我的祖輩闖關東相似的,是早期的朝鮮移民,多因饑饉,屬逃荒性質。日本侵佔朝鮮,特別是1919年爆發&ldo;三一&rdo;運動後,移民達到高潮,政治因素也越發明顯起來。在朝鮮平安南道介川郡出生的李在德,父親就是為了躲避搜捕,帶著一家人越界來到安東(今丹東)的。父親和一些同志不時回國執行任務,1922年在新義州被捕犧牲。有了這樣的經歷,母親成為梧桐河村第一批共產黨員中的一個,也就不足為奇了。
許多朝鮮仁人志士流亡東北,在近代共產主義運動還未興起前,把東北作為反抗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根據地。一些人還繼續北上蘇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遼寧省興京縣(今新賓縣)有個叫李東寧的年輕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