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第1/2頁)
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我們必須用點篇幅瞭解一下&ldo;九一八&rdo;事變後的東北是個什麼樣子。
1935年12月20日,東滿特委書記馮康(魏拯民),在《關於綏芬大甸子及安圖的反日工作等問題》的報告中說:
我們的人‐‐軍(&ldo;人民革命軍&rdo;,中間的3個字原文省略了‐‐筆者)現在天天在離城一二里活動,敵人不敢出來,安圖全縣只有一個日本人。
1935年底了,安圖縣只有一個日本人,這在當時東北的154個縣中,應屬個例。可在1932年,見不到日寇影兒的縣是太多了,特別是偏遠的縣份。&ldo;九一八&rdo;事變後,所謂日軍不到3個月就佔領了遼吉黑的大片領土,它佔據的主要是大中城市和鐵路沿線。廣大農村,或當地駐軍,或民眾百姓,或軍民結合,義勇軍蜂起達93個縣。義勇軍失敗後,靠近蘇聯的一部分過界去了蘇聯,被繳械後遣送、流落到新疆。留下來的和其他大部分地區的,有的散了回家了,有的投降了,有的潛入山林成了綹子(鬍子),用當年的檔案資料中較文雅的詞兒,叫&ldo;山林隊&rdo;。
1932年夏,東北許多地區暴雨成災,松花江水甚至衝進哈爾濱,周圍十幾縣皆成澤國。土裡刨食的莊稼人的那點兒盼頭,就是如何才能熬撐到明年秋收。逢上天災,或是戰禍,老年人就會搖頭嘆息,說這是&ldo;起鬍子&rdo;的年景啊。東北人形容什麼之多,來勢之猛,就在這個名詞前面加個&ldo;起&rdo;字。比如莊稼發生蟲害了,就說&ldo;起蟲子了&rdo;。近代以來,東北地區有三次較大的&ldo;起鬍子&rdo;。一是甲午戰爭後期,二是日俄戰爭時期,再就是&ldo;九一八&rdo;事變之後。戰亂加天災,越發民不聊生,用筆者採訪時有的老人的話講,是&ldo;遍地&l;起鬍子&r;&rdo;。
後面將會詳述的日寇的&ldo;治安第一主義&rdo;,事變不久就提出來了。雖然日寇不斷增兵,可偌大個東北,十來萬關東軍,就是都撒下去又哪到哪呀?況且城市和鐵路也不斷受到襲擊,兵力就更顯不足。日寇鐵蹄還未踏到的縣份,縣長和一班官員,有的辭職回家,有的逃難進關,有的就像錦西縣長張國棟那樣,準備迎接侵略者了,那地面會成了什麼樣兒?即便被日軍佔據的縣份,也大都佔個縣城,城外就是各色武裝的天下,少量日軍輕易不敢出城。
奉系軍閥對共產黨人的鎮壓,難以與其他軍閥比較出個誰輕誰重來。東北人民沒有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的經歷,東北黨組織力量比較弱小,則是確定無疑的。但是,&ldo;九一八&rdo;事變後的客觀形勢,廣大農村的權力真空,給共產黨人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在那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了。
&ldo;九一八&rdo;事變前,共產黨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滿洲省委的工作主要面向城市。羅登賢主持省委工作後,很快開始了兩個轉變:將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將反對國民黨、奉系軍閥的反動統治,轉向對日寇的武裝抗戰。
羅登賢開始調兵遣將。
第一個被調動的是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讓他去東滿(大體為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所轄地區)任特委書記。那裡的黨組織正在組織武裝暴動,急需一員幹將去那裡掌舵。
羅登賢說:長榮同志,為了反日救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之後,滿洲省委派往各地的每個同志,羅登賢都要與之談話。而這時是11月間,江橋抗戰硝煙正濃,張應龍還未被捕叛變,羅登賢的身份還是中央巡視員。像本書將陸續寫到的許多在東北抗戰初期就犧牲的烈士一樣,羅登賢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