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引子鄉情
小時候的家是一棟老房子,據說是1911年蓋的,到我出生時已經60多年了,依然住了10多口人。這房子是棟祖屋,當時住的是兩個堂兄弟的家人。有小外公家的三口人,和我家的外婆、父母和我們兄妹五個。外公早逝,我們都沒見過。
自打記事起,房子後門出去就是一條長長的巷子,一邊是在兩間正房的後面;另外一邊一段是另一棟房子的大門口,只是有個天井隔著。另一段是現另外一棟房子的東牆。總長度有近25米。巷子的另一端也是一棟老房子的後門。
這條巷子串起了總共6棟大小不一的老房子。出了這條巷子,走過另一端老房子的後門的屋簷下,又是一條比較短的小巷子。這條小巷子是在兩棟房子的山牆之間的不足1米寬的空間。出了這條小巷子也就走出了村子。
這條巷子東邊的第一間房子是一棟特別老的房子,到我們這代時,大門和後門都沒有了。已經不住人,成了幾家人的豬、牛圈,廳中間一直放的是幾家的稻草和柴垛。基本只能容一個人過。
因為不住人,晚上這段巷子就是暗的了,加上又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經常聽外婆和別人說這棟房子的故事,柴垛中又經常藏匿有貓。晚上經過時經常被嚇得跑回家。
在這棟房子的大門口,放著一個石椿,做糯米餈粑時經常要用這個石椿將煮熟的糯米椿爛。這棟房子在晚上是沒有燈的,要打餈粑時,只能幾個人一起才能打好。一個人掌著煤油燈,一個人打,一個人翻。在周圍漆黑的夜裡,幾個人默默的忙碌著。誰也不說話。
這條巷子除了通行功能外,基本沒有其他用途。頂部有蓋,因此是比較暗的。經常有貓和老鼠在上面弄出聲音來,下面走的人被嚇的跑。
小時常被這條暗巷子嚇哭,很多次晚上不敢走,只好沿著村子的外圍,走一大圈才回家。
還有一條巷子,是必須提到的。是從村裡去河邊必須經過的一條在山腳下的巷子,巷子兩邊都是陡壁,陡壁再往上有很多古墓。巷子兩邊的茶樹和茅草將巷子遮蔽的光線很暗。小時候沒有大人陪同是敢走的,即使是長大了,現在讓我走也是要和兩三個人快步透過的,好在巷子不長,只有50米左右的下坡路。
除了這兩條印象很深的巷子外,其他的巷子也有很多。先說說祠堂的兩條巷子,祠堂是坐東朝西北的。整個村子的大部分房子都是這個朝向,這是由村子後的一條東北、西南向的小山脈決定的。村子沿著這個方向建了兩三排房子。祠堂兩邊是兩排房子,前排房子的後門和後排房子的大門間形成了兩條巷子。
祠堂北面這條巷子比較寬,挨著祠堂的這棟大房子以前是家大戶。房子前面的巷子下的排水溝做成了暗溝,上面鋪上了青石板。小時候來這巷子玩的時間不多,因為這是村裡唯一有青石板的地方,所以印象很深刻。
祠堂南面這條巷子比較窄,巷子的寬度也就1米左右,巷子上面是後面這棟房子的屋簷,前面是一棟倒的只剩了四面磚牆的房子。這條巷子不是太暗,只記得下雨天,這條巷子是很溼滑的。
第五條巷子就說說鎮上的一條了,家在離鎮上有三里地的村子裡。每逢趕集時,就要走到鎮去買東西。還沒到鎮上,先進到一長比較寬的巷子,巷子兩邊有油榨坊,木器廠。還有一些住戶及小商店。這條巷子沒什麼特別印象,只是逢集必走,走了10多年,印象還是比較深的。
以後也走過很多巷子,有縣城的超長的幾里長的巷子,也有省城的超髒超爛的巷子。到了深圳,也走過農民房親嘴樓下的暗巷子。在běi ;jing,巷子已經不叫巷子了,改叫衚衕了。
中國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jing髓和中華民族的根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