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村渡口 (第1/2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面寫了淡出歷史舞臺的村組裡的抽水泵房,當時就在想,村裡還有多少標誌性的物件,值得一講的,而且有紀念意義和回憶價值的地方,打水房算一個,因為已經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了,盛行千年踩踏的水車也是如此,畢竟小時候確實經歷過,使用過,沒人去記錄,真的就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我還特意在網上去查資料,都查不到抽水泵房的痕跡,哪怕類似當時的一張照片,我生活超二十年的兩個村子裡確實有那個物件,現在都還有立在那裡,只不過已經失去了它的光彩,那個打水灌水泵炮臺依然威武雄壯的躺在那裡。
寫了打水房,想到的下一個就是村裡的渡口,因為值得一寫,古人說,百年修得同船渡,應該有很深的緣分,才能有機會一起坐船,不知道當時的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的感慨。
我們村有多少渡口我不清楚,但最常用的肯定就是一組和六組這兩大渡口,要出村,這兩大渡口是必走之路,另外的各渡口和天然碼頭就不說了,只談跟米雲有交集的渡口。
先談兩大出村渡口,一、六組的渡口,村裡滿十歲的學生就要面臨出村求學之路,村裡在90年代中期只有四個年級,因為前面的計劃生育,導致學生立減,基本上是每年銳減一半的學生,不只是我村只保留了最高四年級,我走出村求學的時候,發現周邊的村子裡的情況都是一樣,我們在五六年級匯合的時候,一個班就是五六個村子的學生集合而來,學校也只有兩個班,兩個五年級和兩個六年級。
各村四年級畢業的小學生,都會走向有五六年級的學校,那時候擇校一般都是就近原則,也有家長出於其他考慮選學校,我們村出去也是一樣,選擇各不相同,出村渡口選擇自然也是就近原則,至於為什麼經常兩個渡口都去,我現在也不知道原因,也想不起來了,兩個渡口的坐船費都是一學期一交,家長會管,我們坐船的不操心,只需要在河邊安心等船主過來擺渡我們。
渡口上有沒有發生故事,肯定會很多,河裡的水位變化和天氣大霧都會有故事講,因為都會客觀上影響擺渡,三四五組六組的學生一般是坐六組的船過河,一二組原則上是坐一組渡口過河,二組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從六組渡口過河。六組渡口過河是小木船,河邊等船人多的時需要分開渡船幾次,人少的時候,一個人也會安排渡船,一人過河的情況大概等待六七分鐘左右。一組渡口有木船和機帆船,大部分時間都是機帆船,容納的人和車多。兩個渡口在一條線上,直線距離大概三五百米,所以坐這兩大渡口過河其實沒有大的區別,騎腳踏車完全可以忽略路程距離,但基本上中小學上學和放學的時候,我們都是選擇步行,所以會選擇離家更近的渡口過河,我也不知道那十幾里路程,為麼大部分時間都是選擇結伴步行,而不是選擇騎腳踏車,一般三四年級的孩子基本上都會騎腳踏車了,正因為中小學路上大部分時間都是結伴同行,所以小夥伴的交流就會更多,跨年級和跨村組的交流,一路上風塵僕僕結伴回村,才有了更多的交集,不然雖然是一個村子的人,可能都不會有任何交集,也不會有同坐一舟船的緣分。雖然可能就是短暫的小學兩年加初中一年半的緣分,也在渡口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回憶,之前文章章節都有提過。
週五放學回家要坐船回村,週日上學要坐船出村,還有平時特殊情況回村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六兩組的渡口上。米雲出村基本上都是六組渡口過河,坐小木船過河,一般都是手搖船槳划船渡河,霧大的時候就是拉著繩索渡船過河,船主會提前在河兩岸栓好麻繩。還有汛期的時候河裡的距離會放大一倍以上,平時河裡的水遠離河堤對岸大概150米左右的距離都有,這就是求學渡口過河的基本日常,至於發生過的事,已不想再多回憶,因為很多人和畫面已模糊看不清了,無限傷感,一別就是幾十年不見,哪來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