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米雲的記憶中,小時候要比現在的冬天要冷多了。現在的冬天有時就像春秋兩季,米雲的家鄉要七八年才能遇上一次大雪,很多年份不降雪。兒時的村子裡一片白茫茫,鄉村的小路上泥巴都能凍成了石塊,野草天天打霜,像老人的白鬍須,屋簷下結著長長的冰稜條。天,黑的很早。夜,給人的感覺是寒冷又漫長。晚飯後,烤火成了鄉下人的娛樂,既溫暖了身體又溫暖了親情。 一家人圍著柴火坐著,偶爾也會有鄰居串門,直到晚上睡覺,才用冷水澆滅火堆。
30年前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米雲的記憶不多了,只能在網上找答案,然後觸景生情,觸發回憶?
那時候的農村多半是燒蜂窩煤,或者燒柴火、木炭。既能取暖,又能煮食,溫飽都能解決。
那時候家家都會備有一個“火盆”。火盆很簡單,一個用舊的鐵皮碗,邊上鑽四個小孔,連上鐵絲,碗裡放著一些草木灰和燃燒的木炭。
火盆材料簡單,米雲的家鄉用的一般都是廢棄的炒菜鐵鍋或者陶瓷洗臉盆,也有的地方用鐵皮碗做的,用竹篾做的,還有泥巴做的,反正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火盆。竹篾做的火盆,外表精緻,但很容易被燒壞。陶瓷,泥土和鐵鍋做的火盆最耐用。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都用上了電爐子、烤火桌、空調,但是我卻越來越懷念“提著火盆”的冬天,尤其老年人偏愛火盆,睡覺前都不捨得熄滅,放進睡覺的床前。
現在不需要再點柴火燒大鍋做飯、取暖,這些回憶也只能屬於八十年代以前出生人的回憶了。有些東西失去了,就再也追不回來了,可能農村地區還有用原始的柴火和煤爐子灶生火做飯。
以前老家人為了節省煤、煤球和大砟,白天燒,晚上是要把爐子封起來的。還記得當年的火爐子四大件不?農村娃沒有誰沒有沒玩過的火柱、火鉤子、火鉗子、火鏟子。
在生爐子或燒爐子時是要先撿出來的,生爐子之前先準備好引柴火兒,一般多用報紙,或家中小孩寫完的作業紙,因當時都不富裕,學生的作業本都用草紙。先在爐膛中放上乾燥的玉米、小麥、豆子等農作物的秸稈,中間放煤、煤球、大砟等。壓實了,防止煤掉到下面去,然後就可以點火兒生爐子。
生爐子,記憶滿滿,趣事橫生。生爐子也是有技巧的,掌握不了技術,爐子生不著,而且每次生爐子時總是將屋裡弄得濃煙滾滾,即使窗戶全開啟也很長時間才能將濃煙送走,嗆得人直流眼淚,只能跑出去喘息一會兒再進去繼續生爐子。
在室外生爐子最怕倒煙,什麼是倒煙,就是外面的風不向往爐子刮,煙也不順爐囪往外面跑,又點不著火,就是剛剛點著了,只見濃煙不見火苗,煙四處亂跑,只能用扇子煽,用嘴炊,常帶弄得灰頭土臉,臉如黑老包,除了牙白之外,其餘的都是黑的。米雲記憶中生爐子火一直持續到米雲大學畢業,到畢業進城,縣裡買房後,就很少回農村生活了,家裡的藕煤爐子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二十多年的歲月,米雲家裡應該用過三五個藕煤爐子,大的三個,小號的煤爐子也有兩個。
生完爐子後,就是圍爐烤火取暖了,不知道你還記得在爐子上烤山藥兒嗎?還有烤花生、烤玉米,烤紅薯,烤土豆,烤餈粑,烤餅子、烤饅頭片、烤大棗、小棗、橘子皮..
那是一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村裡沒有人家安裝空調,甚至購買黑白電視的也只有寥寥幾戶。隆冬雪夜,寒星點點,置辦好年貨的人們,有的早早就洗洗睡了;也有的人三五成群踩著“咯吱咯吱”的積雪聚到一家“串門”。 她們幾個老頭兒老太太坐在一塊兒,有的手上織著毛線衣毛線褲或是納鞋底做棉鞋,一邊聊家常,也有的坐一桌打打閒牌。
當然,這屋裡定是會先去生一堆火取暖的。用秋收後曬乾的玉